蜡梅两种分子标记的开发及F1代杂交群体分离方式的评价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5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是蜡梅科蜡梅属植物,原产于中国的一种观花灌木,栽培历史悠久,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蜡梅花期在冬末春初,异花传粉,主要的繁殖方式是种子繁殖,为二倍体植物(2n=22),自然分布的区域大多在中国东南部,其它地区分布较少。纵观蜡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栽培繁殖、品种分类、种质资源及园林应用等方面,不过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蜡梅在分子水平的研究逐渐增多,比如基因克隆、分子标记等方面,这就给蜡梅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主要利用蜡梅转录组测序库里面的信息,对蜡梅的SSR分子标记和SNP分子标记进行了开发,并利用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内两株优良单株H29和H64作为亲本构建了一个杂交F1代群体,并在“双假测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此杂交F1群体的分离方式进行了评价,为以后蜡梅的遗传图谱构建打下基础。同时利用开发出来的SNP分子标记对华中农业大学校园内随机选取的12份蜡梅材料进行了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SSR分子标记的开发以及对杂交F1代群体分离方式的评价借助于蜡梅转录组测序库中关于SSR标记的信息,从中随机挑选出160对引物进行合成,经过对H29和H64基因组DNA的扩增检验,最终挑选出6对扩增条带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条带。优化了SSR-PCR扩增体系,对不同体系、退火温度、不同研磨法提取DNA以及上样量这些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μ L反应体系中,上下引物(10μ mol/L)各1uL、模板DNA(100ng/mo1)、2×PCR Mix10μ L(东盛科技,3mMMgC12,0.4mMdNTP,0.1U Taq DNA聚合酶),双蒸水补足为最佳体系;退火温度影响扩增结果,针对不同的引物筛选了最适的退火温度;SSR标记扩增程序对模板DNA质量要求不高;上样量在2~4μ L/孔时条带均匀清晰,易于谱带识别。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筛选出的6对引物,对杂交F1代群体分离方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扩增出来的SSR标记有35个,其中多态性标记有27个,在a=0.05水平上,有8个标记符合1:1分离比例,占总条带的22.9%,不分离带和偏分离带各12个,占34.3%,而异常分离带3个,占8.6%。2.SNP标记的开发经过比对1000多个SNP信息位点,设计符合要求的CAPS引物,对12个蜡梅材料进行扩增,筛选能够转化成CAPS标记的SNP位点。结果显示:共设计出42对符合要求的引物,最终只有13个SNP位点成功转化成CAPS标记。13条引物对12个蜡梅材料进行扩增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杂合度(Ave Het)在0.3000~0.5000之间,杂合度较高;香浓信息指数(I)大部分都达到了0.6000以上;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于0.25和0.5之间,表现出中多态性。对11份蜡梅材料进行聚类分析,11份蜡梅材料明显的被分为两个类群,H29、M、Z23、柳叶蜡梅、亮叶蜡梅聚为一大类,而H64、L1、L2、L3、L4及J1聚为另一类。
其他文献
森林土壤是陆地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本文以冀北山地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生态抚育和海拔因子对华北落叶松纯林土壤理化性质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比较了(山杨纯林、白桦纯
我国广西八角寨国家公园。这是在云里,还是在雾里?我倒觉得是到了仙境呢!
期刊
说到电影的发明,首先让大家看一幅图。这幅图去年就考倒了不少同学——这上面有多少黑点、多少个白点。
期刊
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是马钱科(Angiospermae)醉鱼草属(Buddleja)优良的观赏植物,醉鱼草种子在自然界不易生根发芽,不能形成群落集聚,扦插是继承亲本优良性状、提高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