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素对树突状细胞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调节作用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o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为炎性脱髓鞘以及进一步的脊髓损伤。MS因其具有高发病率、病程长以及青壮年易患而备受重视,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式,因此,探索新型药物对治疗或是改善MS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是MS经典的动物模型,主要用于自身免疫炎症相关的基础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e cell,DC)作为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初始阶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白花丹素(PL)是一种中药复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活性,从而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免疫相关疾病的候选药物,同时白花丹素对DC的作用以及机制尙不清楚。研究目的:体外实验探讨白花丹素对人CD14阳性单核细胞来源的DC的分化、成熟、抗原摄取和DC介导的T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其对DC炎症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体内实验进一步探究了白花丹素对EAE作用和细胞机制。实验内容和方法:体外研究用磁珠分选人外周血中CD14阳性单核细胞,随后加入细胞因子诱导其向DC分化,并用脂多糖刺激其成熟,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花丹素处理后,未成熟DC(i DC)以及成熟DC(m DC)表面标记的表达情况。同时,白花丹素预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FITC-dextran的摄取来探究i DC抗原摄取能力;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方法检测m 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并用实时定量PCR检测DC中T细胞极化以及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体内研究应用注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诱导小鼠EAE模型,应用白花丹素腹腔注射治疗,对小鼠进行临床评分,处死后对其脊髓进行组化检测,包括H&E染色以及Luxol fast blue染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花丹素治疗以及未治疗的EAE小鼠脾脏中DC细胞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体外实验中,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白花丹素可以抑制人单核细胞来源的DC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其功能,包括降低i DC和m DC表面标记CD80、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i DC抗原摄取以及m DC的抗原呈递能力;同时,白花丹素也能抑制m DC细胞中Th1,Th17细胞极化的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此外,在体内实验中,白花丹素对DC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本实验研究发现白花丹素对小鼠DC细胞系DC2.4同样具有抑制作用,明显缓解小鼠EAE的发病以及临床症状。结论:白花丹素可以抑制DC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功能,提示白花丹素可能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活性,因此白花丹素可能对于DC相关的自身免疫和炎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3日凌晨,北京歌德拍卖2012年秋季拍卖会在北京昆仑饭店成功收官。此次秋拍,北京歌德除了传统的中国书画等传统项目再创佳绩之外,歌德主打的六场中外名酒项目单元精
【目的】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广泛存在于昆虫的触角等化学感受器中,在昆虫的化学感受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探究Amel—CSP3和Amel—CSP4在意大利蜜蜂Api
自1981年HIV-1被首次发现,并于1984年确定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病原体以来,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真正控制乃至消除艾滋病的理想途径是有效疫苗的
目的:客观评价美洛昔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07年第3期)、EMBASE(1966-2007.10)、PubMed(1966-2007.10)、中国生物医
本文研究了以矿物油(mineral spray oil)乳剂为保护剂、“猎蝇”蛋白质毒饵为诱杀剂组成的拒避-诱杀组合技术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产卵的控制作用。结果显
目的观察出生后第一天至第四周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为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发育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将SD大鼠(雌雄不拘),分成生后一天组、生后
大麦黄化现象是我省早就存在的生产问题,它严重影响大麦产量的不断提高。通过多年来的调查研究,明确引起大麦黄化的原因很多,例如缺氮、药害、肥害和盐害等较为普遍。但对此
目的探讨重组蓝藻抗病毒蛋白N抗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开发该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HSV-1标准株(SM_(44)株)进行了CV-N体内及体外病毒活性的研究。体外实验在Vero细胞中进行,以不同剂量的CV-N作用于HSV-1复制周期的各个阶段,通过观察药物毒性、细胞病变效应(CPE)、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荧光定量PCR(FQ-PCR)及原位分子杂交,判断CV
药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药品从生、加工到经营都必须用严苛的态度来对待之。如今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迅速发展,与药品经营相关的产业月要约丰富。这虽然加快了
阐述了差式微位移放大机构的基本设计原理,分析了机构中位移损失的原因。研制的放大机构具有较好的放大效果,而且机构的位移输出线性特性也较好。采用片状柔性铰链成功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