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陈醋传统发酵工艺过程中菌群变化及优良菌株间的互作研究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b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老陈醋的生产过程是自然富集的多菌种共同发酵的过程,属于半开放的固态发酵。本研究采用菌种分离手段研究微生物变化,通过Illu 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整个山西老陈醋发酵过程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其次对山西老陈醋中优良酵母菌、乳酸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最后将酵母菌、乳酸菌进行同种菌互作,研究不同接种比例对菌株生长、理化指标、风味物质的影响,选出最佳组合方式及比例。结果如下:(1)传统手工两批醋样,酒精发酵与醋酸阶段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中,细菌量、酵母菌、乳酸菌均是从酒精发酵第0天到第4天呈明显上升趋势,且都是在酒精发酵第4天达到最大值,在发酵末期达到最小值。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山西老陈醋整个发酵阶段细菌群落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传统工艺山西老陈醋发酵过程中细菌门、纲、目、科、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变化差异性不显著,较为稳定。检测到5个细菌门,其中厚壁菌门(52.49%)和变形菌门(33.66%)是主要细菌,厚壁菌门酒精阶段的相对丰度大于醋酸阶段,在酒精发酵6 d最高达到90.97%。检测到13个细菌属,其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ales,44.89%)、醋杆菌属(Acetobacter,21.04%)是主要细菌,乳杆菌属醋酸发酵10 d达到74.01%,醋杆菌属在醋酸发酵6 d达到64.91%。在整个细菌群落动态变化中,优势菌株乳杆菌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而醋酸菌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检测到5个真菌门,子囊菌门(Ascomycota,84.33%),担子菌门(Basi diomycota,6.20%),壶菌门(C hytri diomycota,0.19%),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0.70%)。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84.33%)、担子菌门(Basi diomycota,6.20%)是主要真菌,子囊菌门达到99.41%是在酒精发酵2 d。担子菌门在醋酸发酵0 d达到最高,为16.24%。检测到15个真菌属,其中曲霉属(Aspergillus,21.05%)、酿酒酵母菌属(Sacc haromyces,19.58%)是主要真菌,酿酒酵母菌属在酒精发酵第6天达到45.61%。曲霉属在酒精发酵0 d达到60.61%。在整个真菌群落动态变化中,优势菌株酵母菌整体呈现下降趋势。(2)在麦芽汁、高粱汁、大麦豌豆培养基中培养酵母菌Y 421、Y 1608、Q 39,研究发现在高粱汁培养基中菌株Y 1608测得还原糖含量最低,总酯含量最高,有机酸总量最高,分别为0.27 g/100 m L、11 g/100 m L、1.4812 g/100g。3株酵母菌在高粱汁培养基中生物量、理化指标、风味物质最佳。(3)在大麦豌豆、高粱汁、模拟醋醅培养基中培养乳酸菌L 7、L 19、L 729、L 2422,结果表明:在模拟醋醅培养基中菌株L 729产酸量最佳、还原糖含量最低,产乙偶姻量最高,有机酸含量总量最高,分别为1.53 g/100g、0.59 g/100g、2.42 mg/g、2.1105g/100g,菌株L7发酵所测得的醛类、醇类物质总量最高,分别为3.4971 m g/100g、7.3465 mg/100g。4株乳酸菌在模拟醋醅培养基中生物量、理化指标、风味物质优于大麦豌豆培养基、高粱汁培养基。(4)将酿酒酵母Y 421、蒿草假丝酵母Y 1608、酿酒酵母Q 39进行互作研究,结果显示:菌株Y 421+Y 1608互作时,其还原糖含量最低,为0.51 g/100g,总酯含量最高,为8 7.29 g/100g,有机酸总量最高,为1.3952 g/100g,在香气物质中,酯类含量最高为3.7093 g/100g、其中庚酸乙酯、正己酸乙酯、己酸异戊酯、辛酸乙酯等物质均显著提高,酸类含量为2.0282 g/100g,其中醋酸、异戊酸、醛类(2-乙基已基醛、正辛醛)、酮类(丙酮、甲基庚烯酮)含量均显著提高。对酵母菌Y 421与Y 1608进一步细化比例研究,结果显示:比例为1:0.5时酒精含量最高为6.8%,总酯含量5.84 g/100 m L与纯培养相比,分别提高了34.2%、6.1%。在有机酸中,草酸含量达到0.1836 g/100g,与纯培养中菌株421相比,提高了15.7%。苹果酸的含量最高,为0.2866 g/100g,乙酸只有在1:0.5时产生。在香气物质中,醇类物质为7.0376 g/100g,其中正己醇(0.0386 g/100g)、1-辛烯nd3nd醇(0.0147g/100g)、糠醇(0.0185 g/100g)、乙醇(2.0985 g/100g),酯类(己酸异丁酯、己酸异戊酯、丙酯酸己酯)、酸类(4-甲基-2-氧代戊酸)均有显著提高。(5)将植物乳杆菌L 7、植物乳杆菌L 19、植物乳杆菌L 729、戊糖片球菌L 2422进行互作研究,结果显示:菌株L7+L729互作时,还原糖含量最低为0.31 g/100g,产酸最高达到3.02 g/100g,乙偶姻产量最高达到2.41 g/100g,有机酸总量为3.7775g/100g,其中乙酸含量为最高为2.1655 g/100g。在风味物质中,酯类、醛类、酸类物质总量高于纯培养及其他共培养体系,分别为15.1519 g/100g、4.2241 g/100g、11.0763g/100g。对乳酸菌L 7和L 729进一步细化比例研究,结果显示:当比例为1:0.5时,总酸量达到4.22 g/100g,乙偶姻产量最高达到2.33 mg/g,在有机酸中,草酸、丙酮酸、苹果酸、乳酸均为最高,分别为0.9342 g/100g、0.8373 g/100g、0.5017 g/100g、1.9267g/100g,在香气物质中,酸类、醛类、吡嗪类物质均有所提高,其中酸类总量最高为8.6136g/100g。
其他文献
<正>循序渐进,稳步衔接幼儿在小班阶段就开始幼小衔接了,很多准备工作贯穿整个幼儿园阶段,所以幼小衔接不仅仅限于大班这一年。从幼小衔接模式来划分,我们分为小班适应阶段、中班发展阶段、大班过渡阶段,各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小班适应阶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主要以幼儿克服分离焦虑、初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为主。在中班发展阶段,是幼儿各项能力得到稳步发展的重要时段。所以在此阶段,幼儿园会更注重幼儿习惯的巩固
期刊
新型梁柱榫卯节点是一种能够进行标准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实现木结构建筑全榫卯连接的新型节点形式。通过使用机械臂对该榫卯节点进行自动化加工制作,从而实现该类榫卯木结构建筑的工业化生产、智能化建造。为了探究该新型节点的受力性能,对其十字型梁柱榫卯节点进行单调加载试验,研究该节点的承载能力、破坏模式、刚度以及变形性能。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榫卯节点进行仿真分析,所得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
<正>【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能读出本诗的复杂情感。2.品鉴字词,能领悟盛唐边塞诗雄浑豪迈的艺术境界。【教学重点】1.读懂本诗的多元主旨和诗人复杂情感。2.学会运用诗词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盛唐是一个极其昂扬奋进的时代,大家还记得盛唐诗人王昌龄这样的一声长呼:"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道出了多少盛唐人的渴望和豪情!其实,
期刊
<正>个人养老金可投资的产品,包括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具体的产品名录,未来将由相关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11月4日,关于“个人养老金”的几个重磅文件正式发布。人社部、财政部等5个部门,联合发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同时,财政部、国税总局发布《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期刊
为了解立醅期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乳酸、乙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酒醅中细菌菌群结构随发酵时间的变化情况,从酒醅中分离出产酸能力强的优势产酸菌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立醅期清香型白酒酒醅大楂和二楂阶段乳酸、乙酸含量的变化情况,通过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酒醅中细菌菌群结构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规律,从MRS培养基中分离筛选出产酸能力强的乳酸菌株,并对该菌株的环境耐受性进行进一步研究。在立醅期2个月的发
学位
山西老陈醋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通过一个开放式的环境经多菌种混合发酵酿造而成。通过其对微生物计数、理化指标和风味物质的测定,筛选出最优比例及组合应用于山西老陈醋酿造发酵过程中,结果如下:(1)将莫海威芽孢杆菌B 15、酿酒酵母Y 421、植物乳杆菌L 7与蒿草假丝酵母Y1608以不同比例添加于老陈醋酒精发酵阶段进行强化,使得酒精发酵阶段缩短至10天,结果发现,在酒精阶段接入8%酿酒酵母Y 421、8
研究旨在获得可用于微生态制剂的优良乳酸杆菌,无菌采集藏羊胃肠道内容物,通过MRS琼脂培养基选择分离,利用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分析等方法进行菌株鉴定,通过抑菌试验、耐受性试验、生长曲线产酸能力试验和药敏试验等对分离菌株的益生特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可发酵纤维二糖、麦芽糖、蔗糖和乳糖,16S rDNA序列与参考沙克乳酸杆菌同源性达99%以上。分离菌株对大肠杆菌、
在建筑施工材料管理工作中,对材料的试验检测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其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还可以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促进整个建筑行业获得长久的发展。现如今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数量和规模都在迅猛增长,这就更加需要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测以有效提升整个工程的最终施工质量。本文先分析了建筑材料试验检测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提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