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江苏省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carpio♂)不断发生大规模的死亡,给养殖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尽快查清引起异育银鲫发病的原因,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措施,经两年(2007~2009年)对江苏省盐城市和扬州市异育银鲫主要养殖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结果发现,由粘孢子虫感染引起的多病原性疾病--感染综合症危害最为严重。本项研究主要对异育银鲫感染综合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的初步研究。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由粘孢子虫引起的综合性疾病是异育银鲫养殖过程中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疾病,其传染性强,遍及各养殖区域;发病率为70%以上,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种苗和成鱼均可感染患病,每年的6~9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高时(22℃以上)是发病高峰期。病鱼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体色无光泽,眼球突出,摄食能力下降或不摄食,鱼体多部位有大小各异点状白色胞囊。
解剖观察有烂鳃,咽腔部肿胀,肝胰腺呈糜散状,腹腔有积液,肠道中无食物并伴有炎症等病症。
对多个养殖场的患病鱼体进行解剖观察及病原分离鉴定,发现此病症多是由粘孢子虫寄生并继发细菌性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粘孢子虫寄生于鱼体各不同部位,以寄生口咽腔、鳃组织、腹腔和体表最为典型。寄生于鳃组织和腹腔的病原体为碘泡虫(Myxobolus),主要危害异育银鲫1 龄和2 龄鱼。寄生于体表的病原体多为单极虫(Thelohanellus),主要在异育银鲫1 龄鱼种体表鳞片下寄生,成鱼较少见。寄生于口咽腔的病原体多为粘体虫新种(Myxosoma Thelohansp.nov.),严重危害1 龄和2 龄的异育银鲫,并且极易继发细菌性疾病的感染,50%以上的患病鱼感染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率分别高达65.39%和80.77%,发病率和死亡率较其他三者高。
从盐城、射阳、大丰和高邮等养殖场患病异育银鲫病灶处分离到5株可疑菌株,编号:YCS07-01、YCS07-03、YCS07-04、YZ07-11和YZ07-15,并对其进行了病原学研究。人工感染试验发现YCS07-01、YCS07-03、YCS07-04和YZ07-11对健康异育银鲫具有一定的致病性。采用常规培养、生化鉴定、电镜观察和16SrDNA 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YCS07-01 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us shigelloides),YCS07-03 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YCS07-04 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YZ07-11 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对异育银鲫养殖场水源和养殖池水进行了水体细菌总数和细菌种类分析调查。调查结果:水源水体细菌总数为(3.970±0.502)×104 cells/mL,养殖池水水体细菌总数为(10.074±1.123)×106 cells/mL。水源和养殖池水中分离到的优势菌株与患病鱼体病灶处分离的菌株基本一致。说明养殖水体环境与异育银鲫感染综合症存在直接联系,而水源是影响池塘水体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异育银鲫感染综合症是由粘体虫、碘泡虫等粘孢子虫寄生,并引起类志贺邻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等继发感染,导致患病鱼急性死亡,具有病原多样和病征复杂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