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建筑中潮湿病害问题的实验研究——以吸附性潮湿的墙体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砌体建筑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地域分布极广。由于建筑气候环境、砌筑方式、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很多砌体建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潮湿病害现象。潮湿病害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美观,关系到使用者和居住者的舒适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可能威胁到文物建筑和相关文物的保存,因此对建筑潮湿的研究具有迫切性。本研究重点在于提出有效的潮湿病害的调研方法,继而通过实验模拟和推论,深入探讨砌体建筑的潮湿病害机理和建筑材料的特性。  实验研究法是探索建筑潮湿病害机理的有效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实验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以烧结粘土砖和蒸压灰砂砖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别观察记录二者在实验室环境下的潮湿和泛碱病害特性。综合性实验以石灰砂浆和水泥砂浆分别与烧结粘土砖构成的砖墙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分别观察记录两种砌体的潮湿和泛碱病害特性。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建筑潮湿病害的机理,以及不同的建筑砂浆在潮湿病害中所起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分为七个章节进行:  第一章绪论地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象与范围、方法与步骤以及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后续各种的调研和实验提供背景和理论支撑。  第二章全面介绍了建筑潮湿病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现场调研。分析了建筑潮湿的水分来源和潮湿病害的种类,系统地介绍潮湿病害的调研方法和等级划分。并以翟雅阁健身所和坤厚里一元路6号住宅为调研对象,其调研结果作为后续实验设计的重要参考。  第三章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定性分析烧结粘土砖和蒸压灰砂砖的实验现象,量化分析砖体的含水率变化和表面温度分布情况。继而对两种砖材的受潮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章通过更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定性分析石灰粘土砖墙和水泥粘土砖墙的受潮过程,量化分析砌体的含水率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两种砌筑砖墙的受潮过程和表面温度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第五章以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基础,对砌体建筑的潮湿病害机理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探讨建筑砂浆在砌体砖墙的潮湿病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实验室环境条件下,石灰粘土砖墙和水泥粘土砖墙的受潮和泛碱程度比较。继而分析粘土砖和灰砂砖的受潮速率,以及灰砂砖的泛碱生长模式。  第六章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从隔水防潮和空腔通风两个方向进行防潮策略的探讨。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在于实验研究石灰砂浆和水泥砂浆的受潮特性,掌握潮湿病害的生长模式,完善现场调研程序和方法,为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借鉴,为防潮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一直都是建筑界的重要命题。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动荡后就被人为的割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全球化进程的影响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商业、宾馆、娱乐等大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处于快速兴建之中。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通常既要满足居民生活
娲皇宫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我国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的中皇山,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首先对国内外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
殡葬建筑跨越时间、跨过生死为生者与死者建立了超脱尘世的空间联系,自古以来就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也涌现出不少家喻户晓的殡葬建筑,古代的明十三陵、金字
为了更好地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2009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各地掀起了一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大热潮。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时,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加上
客家作为中国八大汉民系中的重要民系之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当然历史的脚步同样也促进了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而在这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
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空间认知与寻路问题的相关文献,并以实际寻路过程作为线索,总结了已有的寻路设计原则。 论文在理论推导阶段提出了基于空间认知理论的空间分类方法,指出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央政府在新世纪初期针对农村发展适时出台的重要政策。伴随着我国城乡统筹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的推进,合并型农村新社区在整合资源方面效
乡,又称建制乡,是我国广大农村最基层、与镇同级的行政单位。2008年的城乡规划法将镇乡分离,标志着乡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而长期的乡镇混淆,致使当前关于乡的发展
巴渝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追本溯源,其形成归结于远古巴人、巴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演变。作为地域文化载体的巴渝传统建筑,是巴渝文化和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