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卧底侦查制度研究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kanhyo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技术侦查措施”一节,其中的第一百五十一条被公认为立法对于卧底侦查合法性的首次确认。在新刑事诉讼法施行以前,我国并无关于卧底侦查的立法,而只是在早期的一些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出现过和“卧底侦查”略有关联的概念,比如“技术侦察”、“特情”等。即使如此,这些概念自身的含义也未被明确界定。所以,它们是否与“卧底侦查”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其实并无法律上的定论。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刑事诉讼法之前,对卧底侦查的立法可谓是一片空白。虽然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也未明确提及“卧底侦查”概念,但第一百五十一条描述了“隐匿身份实施侦查”的行为方式,显然这类方式包含了卧底侦查。卧底侦查被写入刑事诉讼法固然对卧底侦查的法制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应当看到,现有的关于卧底侦查的规定十分贫乏并且简单。现有条款虽然涉及了卧底侦查的启动、行为限制、证据使用等方面,但规定都很笼统抽象,这对于构建完善的卧底侦查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在对比域外卧底侦查立法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卧底侦查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深入思考。笔者建议从卧底侦查的启动条件和程序、卧底行为规制、所获证据的使用、卧底侦查的监督以及卧底人员选择和保障等方面完善此制度。卧底侦查的启动方面,可以从适用的案件范围、事实条件以及必要性条件三方面设置启动条件,并详细规定申请和审批程序。卧底行为规制方面,需要明确认定犯罪引诱的标准和救济途径,并具体规定认定卧底行为合法性的界限。对于通过卧底侦查获得的证据,应该分类确定其使用方法,尤其是对卧底作证的问题,应该有更具操作性的规定。此外,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立法层面建立起对卧底侦查的监督体系,同时通过立法规范卧底人员的选择制度,并以法律确保对卧底人员权益的保障。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在我国刑事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中,针对主观要素"明知"的认定,一般将规范层面的"应当知道"解读为"推定明知",且该观点已隐然处于通说地位。但推定是较"应当知道"更富争议性的
吸引力对于人类的社会性交往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吸引力外表的人通常被认为拥有更多社会所期许的积极人格特质,Dion(1972)将这种刻板印象称为"美的即是好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投资人希望通过公司的经营行为营利,然而,市场往往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大背景下,多数公司的存
目的探讨品管圈护理干预对肛肠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的影响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榆林市星元医院肛肠科收治的肛肠疾病住院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