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系统收集孕产期及新生儿期的各项指标,包括孕期体质、孕妇年龄、孕期肝酶、肝炎血清学指标、孕产次、喂养方式及出生体重等。同时通过数据,分析各项指标在高胆红素血症组和非高胆红素血症组的差异,并找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临床思路和依据。方法 以浙江省中医院下沙院区妇儿中心为核心,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孕妇按照孕期体质“六分法”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了解孕期的不同体质分布特征;测定肝功能、肝炎血清学指标、新生儿胆红素值;同时记录孕妇年龄、孕产次、喂养方式和出生体重等数值。采用统计学中不同的检验方法比较不同组之间各项指标的差异,利用回归分析得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高胆血红素血症组偏痰湿体质的频率高于平和质,非高胆血红素血症组平和质高于偏痰湿体质;乙肝表面抗体(HBsAb)、喂养方式及ABO溶血的血清学指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胎膜早破和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孕妇年龄、肝酶、生产次数、除HBsAb外的肝炎血清学指标、分娩方式、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和出生体重这些指标,在高胆红素血症组和非高胆红素血症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孕期体质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偏痰湿型孕妇其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增大。孕期肝炎血清学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HBsAb阴性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更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喂养方式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人工喂养更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溶血血清学指标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发生ABO溶血的新生儿更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胎膜早破和新生儿黄疸发生时间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数据,从而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