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度训练不仅降低运动员和身体活动参与者的机能状态,而且损害他们参与活动的情绪与动机,严重的过度训练还将导致他们退出所从事的活动。避免过度训练的最佳方法是系统的监测和有效的预防。而在过度训练的测量方面,Shephard等人认为心理学指标有时比生理生化指标更及时和更为有效,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学者的支持(浦钧宗,2000)。然而,目前国内尚没有一个专门监测过度训练的心理学简易工具。本研究基于上述考虑,试图通过编制【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来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本研究根据【运动员应激-恢复问卷(The Recovery-Stress Questionnaire for Athletes,RESTQ76-Sport)】(Kellmann & Kallus,2001)的测量结果和对中国部分项目教练员、运动员的非结构性访谈,建立了一个我国运动员过度训练的11因素模型,它包括情绪应激、感觉良好、疲劳、自我效能、自我调节、体能恢复、心理耗竭和心理疲劳8个一级因素;应激和恢复2个二级因素,以及过度训练1个三级因素。这一理论模型不仅较RESTQ76-Sport的因素结构更为简洁,而且更能适应中国体育文化背景。 本研究通过对总共1805名大学生运动员、体工队运动员和运动体校运动员的4项问卷调查,发展出了【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及其相应的三个简表【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32×7】、【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32×5】和【运动员训练状态监测量表—32×3】。心理测量学的分析表明,这套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同时效度。这些结果支持了上述过度训练11因素理论模型的构想,这套测量工具为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了一个简易、可靠和有效的心理学工具,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运动员或锻炼参与者的训练状态,及早发现过度训练症状,尽快调整运动负荷,避免过度训练的发生。 本研究提示,根据国外量表的理论框架,充分考虑中国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影响,按照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研制标准化的自陈量表,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第一,虽然该量表及其简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研究结果的适用性受取样范围的限制;第二,简表研制成功后,囿于条件,未能重新抽样测量以检验简表的信度和效度。为此作者期待该量表在后续的扩展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