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发泡酚醛树脂合成新工艺及应用

来源 :长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694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酚醛泡沫属于高分子有机硬质泡沫产品,由热固性酚醛树脂与各种助剂发泡而成,具有质轻防火、遇明火不燃烧,无烟、无毒、无熔滴、耐化学腐蚀、耐热等优点,是建筑保温的理想材料。但是其存在材料表面易粉化、内部结构疏松,力学性能差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酚醛泡沫的推广应用。首先研究了聚氨酯预聚体改性纯酚醛树脂泡沫及其对泡沫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OH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对纯酚醛树脂泡沫进行了改性研究。考察了聚醚多元醇种类、聚氨酯预聚体添加量对纯酚醛泡沫性能的影响,确定了聚氨酯预聚体改性纯酚醛树脂泡沫的最优制备条件为以聚醚多元醇330N和MDI-50为原料制备聚氨酯预聚体,预聚体的添加量为酚醛树脂质量的10%。结果表明:采用该条件制备的聚氨酯预聚体在发泡过程中能与酚醛树脂中的羟甲基形成醚键及互穿网络结构从而有效的改善纯酚醛树脂泡沫的泡孔结构,提高纯酚醛树脂泡沫的韧性,并显著降低其粉化率。改性后的酚醛泡沫抗压强度达到0.22 MPa;弯曲强度为0.12 MPa;粉化率为2.17%;回弹率为49.5%;氧指数为44属难燃级别。然后对热固性酚醛树脂的合成工艺进行改进,利用优选的聚醚多元醇330N为原料通过缩醛反应与戊二醛制备半缩醛类化合物,代替部分多聚甲醛合成改性酚醛树脂,研究了树脂合成工艺条件的变化对改性酚醛树脂性能的影响。由于引入这种半缩醛类化合物,将聚醚多元醇330N柔性链段引入进酚醛树脂分子间,因而提高了材料的韧性。确定了改性酚醛树脂的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反应温度80℃,反应3h合成半缩醛,对甲苯磺酸的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5%;然后在体系内加入NaOH为催化剂,按酚醛比1:1.5合成改性酚醛树脂。所得的改性酚醛树脂游离酚含量为6.15%;游离醛含量为0.35%;含水量为10%;固含量为81%;粘度为5200cps,优于目前工艺产品的性能指标。以制备的改性酚醛树脂为原料,采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在自行设计的酚醛保温型材中试装置进行了发泡酚醛材料的中试制备实验,确定了制备高性能酚醛保温型材中试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改性酚醛树脂:玻璃纤维:表面活性剂:发泡剂=1:0.02:0.05:0.10;原料输送流量为2 kg/min;闭孔珍珠岩添加量为0.4 kg/min;固化剂流量0.21 kg/min,70℃下发泡时间20 mmin,所得的泡沫抗压强度达到0.21 MPa,弯曲强度为0.12 MPa,粉化率为2.4%,回弹率为41.00%,氧指数为44.5,属难燃级别,其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内外同类酚醛泡沫产品。
其他文献
通常而言,我们会根据设计企业的业务类型将它们划分为平面设计公司、产品设计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等。然而创立于1994年的深圳"中世纵横"设计企业(前身为传人设计公司),却很难
在貌似强大的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明显的"短板",本文拟通过城市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风险现状分析,提出相应对策。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的生产和分配为基础的经济,它包括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等,其中人才是保证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知识
<正>《不是招手而是求救》没人听得见他,这个将死之人,但他仍然在呻吟:远远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我不是在招手而是在求救。——史蒂维·史密斯(Stevie Smith),1972一、高等教
<正>学生写作文烦,首先烦的是"写什么"。曾在《人民教育》上读到过一组数据:某省小学五年级共计194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没材料可写"的有93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7.8%。
<正>在2013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江南的名字排在莫言的前面,成为榜首富豪。江南把奇幻小说推到了一种高度,甚至让人反思:为何在当下,奇幻文学会火过现实作品?正如奇幻小说的最
<正>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
作文教学必须经过范文鉴赏、有序训练和师生共改三个阶段。范文鉴赏是为学生写作做准备和指导,有序训练是强调作文训练必须坚持序列化,师生共改是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通
<正>文题展示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的碧波,也许是
<正>"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要塑造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一个作品好不好,重要的一点是看它是否成功地塑造了典型形象。而在塑造人物形象的众多方法中,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