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中国公众对雾霾现象的关注骤然上升,甚至达到谈霾色变的程度。这其中存在不少误解和认识偏差。其实雾霾现象古已有之,其成因比较复杂,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以杭州地区为例对雾霾现象作历史考察,并进行定量的实证性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澄清这个问题。 通过梳理、统计民国以前的文献中关于杭州地区雾霾的记载,可以看到:南宋以前,很难找到杭州的雾霾记载;南宋时期,杭州的雾霾记载突然增多;元代的雾霾记载很少;明清时期,杭州地区的雾霾现象在强度上有所增加,持续时间变长,影响范围从杭州扩展到浙江其它地区;民国时期,杭州的雾霾天气发生的强度已相当大,频率开始相对稳定化。古代杭州地区的雾霾发生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偏冷、偏干旱时期为雾霾天气的高发期,而社会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南宋)。民国时期的雾霾强度增大则可能与当时的战乱有关。 根据气象工作者公布的新中国以来杭州地区雾霾天气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1951-1953年,杭州市区的雾霾现象比较频繁,年霾日数达到70天以上;之后几年呈明显下降趋势;1957-1980间,杭州地区雾霾天气很少;1980年至20世纪末,雾霾出现频率呈平稳上升趋势;2001年起,杭州地区的霾日数呈现爆发式增长,此后霾日数一直维持在150天以上的高位。 新中国以来杭州地区雾霾天气的变化与杭州地区的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更多地与社会发展因素相关。用Stata数据分析系统对多个社会经济变量与杭州地区年均霾日数作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汽油消费量、柴油消费量和水泥变量的相关性系数最高,达到高度相关水平;其次为电力消费量、煤炭消费量、工业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度相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