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1对唾液腺AdCC和ME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989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唾液腺恶性肿瘤是头颈部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常见、最典型的唾液腺恶性肿瘤是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dCC)和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其复杂的病理学类型和千差万别的预后给临床诊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临床研究和实践表明,高级别的唾液腺恶性肿瘤(如MEC)往往具有较强的侵袭性,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造成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由于其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较差,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寻找针对唾液腺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靶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MUC1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跨膜糖蛋白,研究表明其异常糖基化和过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表型和不良预后有关,可成为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在唾液腺恶性肿瘤中MUC1的生物学作用和分子机制,以及MUC1的表达与临床预后相关性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探讨MUC1的表达变化对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分析MUC1的表达与唾液腺最常见恶性肿瘤——黏液表皮样癌临床参数的相关性,以揭示MUC1在唾液腺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目的:1、检测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中MUC1的表达情况,探讨MUC1敲减/过表达对AdCC和ME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2、构建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探讨MUC1敲减/过表达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的影响;3、探讨在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中MUC1对EGFR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4、检测MUC1对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HIF-1α对唾液腺MEC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地高辛对MUC1过表达效应的逆转作用;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全面了解MUC1在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中的调控机制;5、检测唾液腺正常组织和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MUC1的表达情况,分析MUC1的表达和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1、构建敲减和过表达MUC1的慢病毒并分别转染至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筛选稳转株并从m RNA和蛋白水平进行验证;对MUC1稳转株进行生物学功能实验:利用CCK-8实验检测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的增殖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单个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利用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MUC1表达对移植瘤生长情况的影响;2、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MUC1敲减/过表达后,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中EGFR信号通路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变化;3、q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MUC1过表达对HIF-1α的影响;氯化钴处理A-253细胞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HIF-1α的表达情况,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群体依赖性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地高辛处理A-253-OE细胞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HIF-1α的表达情况,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群体依赖性和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4、对敲减MUC1及其阴性对照组SACC-83细胞、过表达MUC1及其阴性对照组A-253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验证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验证测序结果的准确性;5、收集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样本中MUC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UC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相关性。结果:1、体外实验表明MUC1在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MUC1敲减后唾液腺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而MUC1过表达后唾液腺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2、体内实验表明MUC1敲减抑制唾液腺移植瘤的生长,而MUC1过表达促进唾液腺移植瘤的生长;3、MUC1敲减后降低了EGFR及其下游的磷酸化水平;相反,MUC1过表达后增加了EGFR及其下游的磷酸化水平;4、MUC1过表达后HIF-1α表达量增加;氯化钴处理A-253细胞后,HIF-1α表达量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增加,可显著增加唾液腺A-253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地高辛处理A-253-OE细胞后,HIF-1α表达量降低,可部分抑制MUC1诱导的唾液腺A-253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升高;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MUC1在SACC-83细胞系中敲减后,共有349个基因呈显著性差异表达,而MUC1在A-253细胞系中过表达后,共有1355个基因呈显著性差异表达,涉及MAPK等多种信号通路的改变,q RT-PCR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5、MUC1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MUC1表达情况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p=0.011)、TNM分期(p=0.015)相关。结论:1、MUC1是促进唾液腺AdCC和MEC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调控分子,MUC1能促进EGFR信号通路的活化;MUC1能促进HIF-1α的表达,地高辛能靶向抑制HIF-1α表达进而可逆转MUC1的促癌效应;2、MUC1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表达增高,且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正相关,提示不良预后。
其他文献
结直肠癌通过增强有氧糖酵解活性为细胞快速增殖提供原料。已有研究表明,转录因子Ch REBP(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发挥促进有氧糖酵解和细胞增殖的重要作用。翻译后修饰是调控Ch REBP水平、细胞内定位和活性的重要机制。已知Ch REBP可以发生泛素化修饰,但是泛素化修饰如何调控Ch R
针对生鲜配送优化研究中存在的易腐烂变质、送达时效性低、物流成本高、车辆载重率低等问题,传统的配送方式难以有效适应生鲜物流,为此提出了前置仓协作的两级配送路径优化策略。考虑生鲜运输的时效性要求,结合冷藏车辆的固定成本、制冷成本、惩罚成本因素,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设计改进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通过仿真实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比于前置仓传统的独立配送策略,前置仓协作的两级配送策
目的:探索直肠与乙状结肠癌患者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IMA根部淋巴结的在外科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期间所有符合入组标准的248名直肠癌或乙状结肠癌术后患者,根据术后IMA根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IMA根部淋巴结阴性
学位
伴有一侧肺动脉发育不良(unilateral hypoplasia of the pulmonary artery,UHPA)的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UHPA-TOF)是一种少见的疾病,特别是当患侧肺动脉直径不大于3mm时,其临床治愈率低,仅为85%,且远期患侧肺动脉再狭窄率高,可达41%。因此,十分有必要对此类疾病进行研究,以期找到合理的手术策略,降低患侧
学位
目的:控制提早排卵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的关键性技术。我们团队发现在控制性排卵中添加孕激素能有效的控制LH峰。与传统超促排卵方案作用于垂体水平Gn RH受体机理不同,PPOS方案的作用靶点在下丘脑水平,激素分泌模式更接近生理状态,且在临床促排卵中安全有效。然而,相关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仍不清楚,对其机理进行深入探
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其失责行为时有发生。本文在梳理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和影响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是影响互联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癌细胞的早期转移和局部复发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死亡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癌细胞自身恶性指标与肺组织炎症微环境,是促进肺转移的两大关键性因素。但是,由于缺乏一个合适的肺转移动物模型,人们对这些机制的研究却进展不多,所知甚少。GPRC5A是新发现的肺肿瘤抑制基因。Gprc5a-敲除(ko)小鼠对肺癌发生及转移十分易感。本研究利用该模型,对肺转移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一部分,我们发现,Gp
目的: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尽管白介素家族在炎症的作用已得到深入研究,但其在肿瘤尤其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及机制尚有许多需进一步研究。白介素-26(interleukin-26,IL-26),作为IL-10家族新发现的成员,其在肿瘤中作用基本未报道。本研究主要通过深入探讨IL-26在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