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羊痘病毒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henze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贵州分离的山羊痘病毒为实验材料,研究山羊痘病毒在体外感染敏感细胞的致细胞凋亡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了与细胞凋亡相关的重要因子—山羊痘病毒抗凋亡毒力因子(Goatpox virus antiapoptosis virulence factor,GTPV-AVF)的基因,分析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的mRNA动力学变化。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感染细胞形态病变,苔盼兰染色统计细胞的死亡率,吖啶橙(AO)/溴乙锭(EB)荧光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并统计细胞凋亡率,提取病毒感染凋亡细胞DNALadder,应用PCR技术克隆了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NCBI在线分析核苷酸序列及编码蛋白的相似性,推测了编码蛋白的性质及功能,RT-PCR分析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mRNA在病毒感染期间的动力学变化。山羊痘病毒感染Vero细胞36小时开始有细胞变圆,细胞间出现拉网、集聚成葡萄状,48小时开始时出现细胞脱落,细胞死亡率36小时高达80%,48小时达到100%,但是细胞凋亡率在48小时仪为13%,凋亡细胞DNALadder有较弱的Ladder现象,说明感染的细胞有凋亡发生,但是凋亡率不高。克隆得到了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为531个核苷酸的DNA序列,分析了该基因的性质及功能。对抗凋亡毒力因子基因mRNA动力学变化分析显示,基因mRNA的表达量随感染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病毒感染24小时时达到最大值,随后表达量下降,这一变化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胞凋亡的发生有某种联系。提示山羊痘病毒抗凋亡毒力因子在山羊痘病毒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可能控制着病毒感染后细胞的崩解时间。本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山羊痘病毒的致病机制,而且对贵州省山羊痘的有效防制,对贵州山羊养殖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随着甲苯的产量及消费量逐年增加,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及毒性危害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青少年人群中甲苯是一种流行的
目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常伴有脑组织缺血、缺氧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些改变是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