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成药的质量长期以来多以单一指标进行控制,但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决定了对其进行多指标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因此多成分同步测定的质量控制模式应运而生。但商品化对照品的供需矛盾和多指标质量控制所致的高昂的检测成本限制了该质量评价模式在中药实际的生产、科研和监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一测多评”(简称为QAMS)的中药质量评价模式为解决该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栀子金花丸的功效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用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肺胃实热症,是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现行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含量测定项下仅以栀子苷一个指标成分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现将一测多评的质量评价模式应用于栀子金花丸,探索该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的可行性,使多成分质量控制方法用于中成药质量控制,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进一步保证药物的安全、有效、可控,并尽量降低检测成本。栀子金花丸中三类成分的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建立对栀子金花丸中3种不同类型的10个成分(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汉黄芩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分别用字母A-J代表该10个成分)的含量进行同步测定的方法。采用Syncronis C18(4.6mm x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2%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mL· min-1,柱温30℃,分别在同一波长(254nm)和不同波长(228nm、274nm、254nm)处同时检测。经过系统的方法学考察,其精密度、线性、稳定性、重复性、加样回收试验均符合中药成分含量测定的要求。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检测波长模式下该方法分离度好、无杂质干扰、简便、准确,可用于栀子金花丸中上述10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栀子金花丸中三类成分QAMS质量评价模式的建立1、采用PDA型检测器,以大黄素为内参物,通过斜率法,分别于两种不同检测波长模式下,即同一波长(254nm)和不同波长(228nm、274nm、254nm)处检测,测定了其他9个待测成分小檗碱、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芦荟大黄素、汉黄芩素、大黄酸、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与内参物大黄素间的相对校正因子(Relative Correction Factor, RCF)。在254nm波长处检测时,最终确定的RCF分别为:在不同波长处检测时,最终确定的RCF分别为通过对RCF进行重复性和耐用性试验,证明在确定的色谱条件下,上述RCF可作为一个常数用于栀子金花丸中小檗碱、黄芩中黄酮类和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计算。2、本实验对栀子金花丸中10个待测成分的定位方法一保留时间差(△TR)和相对保留值(RTR),进行了耐用性考察,最终确定了根据保留时间差并借助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和栀子金花丸“一测多评”特征图谱进行定位的方法。最终确定的△tR分别为:△tRA/H=-50.35min、△tRB/H=-42.36min、△tR/H=-34.42min、△tRD/H=-27.75min、△tRE/H=19.68min、△tRF/H=-17.73min、△tRG/H=-13.05min、△tRJ/H=10.34min、△tRJ/H=16.23min。3、对9种C18填料色谱柱(Spursil、 Welchrom、Syncronis、 Luna、Topsil、 Diamonsil (Ⅱ)、 Accurasil、Xtimate、Kromasil)考察了时间校正法对待测成分色谱峰的定位效果。选择校正点(n≥2)时,其中之一必须为内参物。在运用该法对待测成分色谱峰定位时,由于10个待测成分为3种不同类型化合物,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现有对照品的情况灵活应用。试验中发现,校正点的增加并未使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得到相应提高,采用大黄素和小檗碱进行二点校正,定位效果较好。在采用该法进行待测成分定位的同时,若结合待测成分的紫外吸收光谱和栀子金花丸的标准图谱会使定位准确度得以大幅提高。4、将建立的栀子金花丸中生物碱、黄酮、蒽醌3类成分QAMS方法用于栀子金花丸的质量评价,并将QAMS法的计算值和与外标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相对误差<5%。研究结果表明:“一测多评”质量评价模式可以应用于栀子金花丸中3种不同类型化合物的多指标同步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