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伴随着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裁汰冗员、下岗分流,在原有的“三无人员”社会救济基础上的一项针对弱势群体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为那些处于生活困顿、处于生计边缘的失业下岗人员所提供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但是,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应保尽保”的制度安排,造成了申领容易、退保难的局面。在部分社区,处理闹保户的问题已经成为低保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难点之一,甚至出现部分闹保户以死相逼、对工作人员恐吓威胁、影响社区工作的正常秩序的恶性问题。那么“闹保”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如何解决“闹保”问题?本课题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中国社会结构与身份福利演变,运用参与观察法在F街道低保科进行为期一年的工作以获得一手资料,并且对街道主管领导、低保科工作人员、社区书记、社区低保工作者、低保户和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以获得真实案例来支持本课题的论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城市中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置的社会组织“单位”,在市场化优胜劣汰的驱动下开始转轨。一些没有经济活力、不能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企业开始转制、并轨、解体,这些依赖于单位福利生存的职工也随之开始分化,部分人群很快适应市场的竞争机制,重新投入劳动力大军;部分人群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不能适应新兴的行业,逐渐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了生存只能靠国家救助支撑;还有一群人,本身拥有就业技能和就业机会,但却不愿意参加劳动,通过“闹保”的形式依附于国家低保制度来获取身份福利。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深入地分析了“闹保”成功的原因在于“企业办社会”的路径依赖、制度设计缺失使得制度执行陷于两难、上下分治的地方治理结构将维稳摆在首位,进而得出低保身份背后的福利制度安排是低保退出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重新调整低保认定规则、发展社会工作组织以提高低保资格的甄别能力、放开底线生存身份背后的福利叠加、建立联审工作机制、加强低保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低保管理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