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多藏区作为“藏地三区”之一,身处双重边缘之地,是传统意义上的“汉藏边界”,独具区域特征。它是若干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共同体所共享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平台。该区的乡土民居作为该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快速城镇化的惯性作用,多数传统聚落极富特色的乡土景象仍遭遇着冲击,面临衰落。由此,分析整理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之特点,挖掘乡土民居建筑特色之成因,对于指导乡村建设、启发当地居住建筑营造、保护地域文化意义深远。 本文选取位于安多地区的郭麻日村作为研究对象。该村位于青海东部的隆务河流域中段,其聚落格局完整,传统民居数量可观,是开展研究安多地区乡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重要地点。本文运用与借鉴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史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前人成果,对其展开深入研究。 文章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解释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确定了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从热贡地方的视野着手,从自然、人文环境两方面介绍了郭麻日聚落所处的广义基质环境,分析归纳了屯堡文化的成因;第三章的研究对象为郭麻日聚落自身,回答了择址建设、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及过程,随后从空间构成、道路系统、聚落结构描述了现今的聚落格局;第四章聚焦在传统民居宅院与单体建筑上,通过实例介绍了本地民居的平面形制、功能布局,分析了从宅院到街坊形态的组织逻辑,得到了聚落生长次序;还描述了外部造型、结构与构造、施工技术与建筑装饰艺术等层面的细节;在章节末,拟归纳传统民居原型特征;第五章探讨郭麻日“到哪里去”的问题,揭露了聚落现存矛盾,提出了保护发展原则与策略。最后一章对前述结论进行总结,指出文中不足,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