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以青海同仁郭麻日村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pf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多藏区作为“藏地三区”之一,身处双重边缘之地,是传统意义上的“汉藏边界”,独具区域特征。它是若干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共同体所共享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平台。该区的乡土民居作为该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快速城镇化的惯性作用,多数传统聚落极富特色的乡土景象仍遭遇着冲击,面临衰落。由此,分析整理安多藏区传统聚落之特点,挖掘乡土民居建筑特色之成因,对于指导乡村建设、启发当地居住建筑营造、保护地域文化意义深远。  本文选取位于安多地区的郭麻日村作为研究对象。该村位于青海东部的隆务河流域中段,其聚落格局完整,传统民居数量可观,是开展研究安多地区乡土聚落与民居建筑的重要地点。本文运用与借鉴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史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前人成果,对其展开深入研究。  文章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章解释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确定了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二章从热贡地方的视野着手,从自然、人文环境两方面介绍了郭麻日聚落所处的广义基质环境,分析归纳了屯堡文化的成因;第三章的研究对象为郭麻日聚落自身,回答了择址建设、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及过程,随后从空间构成、道路系统、聚落结构描述了现今的聚落格局;第四章聚焦在传统民居宅院与单体建筑上,通过实例介绍了本地民居的平面形制、功能布局,分析了从宅院到街坊形态的组织逻辑,得到了聚落生长次序;还描述了外部造型、结构与构造、施工技术与建筑装饰艺术等层面的细节;在章节末,拟归纳传统民居原型特征;第五章探讨郭麻日“到哪里去”的问题,揭露了聚落现存矛盾,提出了保护发展原则与策略。最后一章对前述结论进行总结,指出文中不足,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其他文献
中国住宅建设量大面广,其平面的设计与使用直接影响资源的分配与消耗。2006年建设部提出控制住房套型面积的要求,直接促进了紧凑型住宅平面设计的新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此新形势
塞纳河是巴黎的母亲河,如今的这片土地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城市面貌也由于众多城市项目的建设而最具活力。穿越了城市和大都市区的核心,巴黎的塞纳河一直是密集的城市更新的工地和
在全球城市化化和经济知识化的趋势下,大学作为知识保存、生产、应用和传播的机构成为了社会的中枢机构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世界各国城市都普遍地将大学视作城市发展的重要资产
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推动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建筑业的可持续设计研究相应地从理论建构快速走向实践推广。在生态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创建一种针对性的、实用系
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高校退休教职工的老龄化率也随之不断攀升。离退休教师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参与户外休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住区户外休闲空间与他们日常生活及休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说:虽然街道的重要性会因人们对城市的熟悉程度而变化,但由于人们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的,因此它仍是
从党家村的老村走到新村,虽然相隔仅数十步,外部空间给我们的感觉却相差甚远,一个生动丰富,一个单调乏味,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建设的新村外部空间存在着诸多缺憾。另外,老村经历了
学位
本文从寒冷地区的自然气候着手,分析了寒冷地区,包括本文所主要讨论的西安地区的水资源现状。近年来非传统水源利用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各大城市,中水及雨水利用都已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