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为天南星科(Araceae)半夏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喜阴药用植物,除西北偏远地区外,其余省区均有分布。然而在有限土地内人工连续栽培生产中,半夏连作障碍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轮作倒茬年限,当地5年以上的轮作间隔年限严重制约了半夏的产值和当地经济效益。本试验针对半夏的连作障碍设计不同轮作年限进行对比研究,设置半夏重茬地、2年和4年前种植过半夏的土地进行半夏再次种植,以研究半夏的连作障碍效应;同时选择间隔年限为2年的地,进行半夏的第二茬轮作,并以土壤消毒、种茎消毒、实施生物重茬肥及遮阴等措施做处理,比较分析对半夏连作障碍效应的缓解效果,通过田间管理调查和产量品质测定对不同处理措施做出评价,结论如下:(1)连作和不同间隔年限半夏轮作种植试验结果表明,6月,连作半夏中间小叶面积、株高、植株密度均显著低于4年轮作半夏,茎粗差异不明显,但是倒苗率的测定结果显著高于不同年限轮作的半夏;至7月初,连作半夏叶绿素a和b含量比轮作下显著降低,分别比4年轮作下降49.79%、47.15%,但轮作与连作半夏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显著;地上鲜重、百粒重、产量以及不同大小块茎的鲜重结果显示4年轮作均大于2年轮作,且显著高于连作1年;半夏的连作导致其块茎中有效成分累积减少,连作半夏块茎中还原糖、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琥珀酸含量均低于年轮作半夏,其中可溶性糖和生物碱含量显著低于4年轮作,且与2年轮作半夏差异不明显,连作半夏琥珀酸鸟苷含量较4年轮作半夏分别降低23.79%、10.21%。(2)不同播种方式的半夏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半夏连作后的土壤中真菌菌群数量比4年轮作土壤明显上升了4.26倍,细菌群落数目较4年轮作土壤减少了76.35%,较2年轮作土壤减少58.68%;放线菌数目较4年轮作土壤减少了46.08%,与2年轮作土壤无明显差异。说明土壤中真菌数量的增多,细菌数目的减少也是导致半夏病虫害频发和块茎腐烂的主要原因之一。(3)不同处理对2年轮作地种植的半夏连作障碍效应缓解测试显示,土壤消毒(A1)或种茎消毒(A2)单独处理时并没有达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与对照物差异不明显,然而在二者同时处理时,产量和密度明显优于A1、A2,而在种植的土壤消毒以后,同时种茎浸种消毒,外加追施抗重茬生物菌肥处理时(即A4),半夏株高、叶面积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和A1、A2;当A4处理与遮阴结合处理(即A5)后,除茎粗无差异外,叶面积、株高、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及其他组处理,产量也属最高,比对照高出66.88%,也比A4组合处理高出了13.88%;五种处理之间,半夏块茎中有效成分含量均与对照有一定的差异,其中A4、A5均高于A1、A2、A3,且与对照差异最大,而A5处理下的半夏块茎中除有效成分生物碱较A4低4.52%,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及琥珀酸含量显著高于A4处理,其中琥珀酸含量较A4处理高出5.44%,说明在连作障碍效应的缓解措施处理中,土壤和种茎消毒单一处理效果不理想,只有与生物重茬肥做底肥、后期采取与遮阴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对半夏连作障碍的缓解起到了一定的消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