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以来,华侨以其特殊作用对母国的社会发展及国家建设作出了独有的贡献。然而海外华侨的游民身份及其族裔特征对自身的海外谋存造成了诸多障碍,华侨甚至在角色认同及身份回归之间出现了某种游离现象。众所周知,华侨在海外的现实生态大多处于政治无权状态,并由此而无法获得居住国的全民身份,进而谋取正常利益。
民国的成立唤起了华侨蓄藏已久的参政热情,然而在华侨归国要求参政权的过程中,却经历了颇多曲折,其中尤以法理上的缺陷及可能引发的国际冲突为人所争议,并成为华侨获取参政权的主要障碍。当面对自身实际利益的取舍时,华侨表现出了其锲而不舍的精神特质,并全力动员、争取国内各势力的支持,为其谋求政治权利服务,最终得其所愿。而综观华侨参政权的获得,除了华侨自身的联动外,并有国内相关集团的利益权衡及政治考量。难以否认的是,华侨在近代国家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显然是其在这场权利拉锯过程中胜出的最关键之处。
是文以1911年--1913年民初临时参议院及第一届国会的相关讨论为主要的时空线索。从华侨参政权的演出;其所面临的法律藩篱;时人对华侨参政权的争议;华侨参政权的最终确立;民国第一届国会期间华侨选举的具体运作及其事后效果等方面对华侨要求参政权的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及阐释。并就之与蒙古、西藏代表获得参政权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以期从中析出民初政治转型过程中,国内及海外特殊群裔对自身政治权益的诉求,民国政府的应对,以及这些事实的历史造因,并试图以此透示出民初时期中国宪政路向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