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和深度融合,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向高质量阶段发展。当前,深入研究两大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的文献不多,聚焦中部省份的研究还很少。以湖南为对象,对其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水平进行测度,系统研究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对于助力国家“中部崛起”和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实施,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首先对两大产业进行了界定和分类,从产业关联、市场邻近、土地成本、知识溢出、产业结构、制度环境六个方面探讨了其对两大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机制。运用2007年-2017湖南省及其13个地州市的年鉴数据和投入产出数据,系统测度了两大产业各异质性组合间的协同集聚度和产业关联度。然后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方法,验证了相关假设。
  发现:①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的投入产出关联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协同集聚,但影响程度并不明显。②本地市场规模的增长能促进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但省会中心市场的存在使得这种影响关系变成明显的倒“U”型。③“产业地价差”的存在,弱化了土地要素成本的增长对两大产业协同集聚的反向影响,使得大部分实证结果不显著。④知识溢出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⑤第二产业比重的提升与两大产业协同集聚间呈现明显的倒“U”型关系,即存在一个最合理协调的产业结构比例,使协同集聚水平达到最佳。⑥市场化水平和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⑦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⑧城市规模的提升与两大产业协同集聚间呈一定程度的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最优的城市规模使得协同集聚水平达到最佳。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重点从市场邻近、土地成本、知识溢出、产业结构、制度环境、信息化水平等维度,针对如何提升湖南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和融合发展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医疗得到很大程度的普及,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转变原有的线下就医方式,以互联网平台为渠道获取医疗信息、分享医疗经验和接受远程医疗服务等。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改善医疗资源稀缺及其分布失衡等问题,可以缓解“就医难、看病贵”的现象;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却存在医生参与度不够以及患者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接受度不高等方面的发展困境,而这两方面关系紧密共同依存,要想突破这一发展困境,就需要对平台用户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
自由是人类渴望的终极理想,自由之于人类是举足轻重的。亘古亘今,人类从未停下追寻自由的脚步,而实现自由之路既漫长又艰辛,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代代哲学家们前仆后继地进行着关于自由的思考。法国哲学家萨特也是这自由之路上矢志不渝的先行者,是人类探寻自由的历程中高耸着的里程碑。
  纵观萨特的自由哲学,随着他人生不同时期的进展也相应地发展着,每个阶段较之前都有着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有着其理论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需要后人在研究萨特自由理论时对其思想进行批判与反思。萨特的自由思想不仅是对二十世纪的人们鼓励、影响与引
初创企业由于禀赋要素缺乏,行业经验不足,技术不确定性高,在发展的初期举步维艰,年轻的初创企业如果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就能显著增加他们的生存机会,因此对于初创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关于影响初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很不均衡。过去的研究主要从单一层次来分析初创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普遍来看以往学者大量的研究着重于企业层次因素,如企业规模大小,现金流等,而忽略了从企业成长理论当中的资源观理论和创新网络理论、以及行业环境不确定性对其进行解释。
  当企业由于企业层次因素缺乏而形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实现了“增长的奇迹”。但中国经济总量的指数式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能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为了将节能降耗落实到位,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些详细的节能计划,例如“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工行业作为我国工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门,其不仅会对经济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会影响国民的日常生活。但是化工制造同时又是世界范围的一大污染源,中国化学工业的高能耗和高污
当下,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增长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压力总体增加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等诸多方面的瓶颈。2008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传统产业遭到重创,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计算机等依赖于技术创新的新兴产业却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此后,创新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得到党和政府进一步的高度重视,一大批促进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汽车产业升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然而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技术研发投入大、市场培育期长,成本高,竞争力弱、大范围推广应用难等问题,需要得到政府的有效扶持和引导,而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发挥对于增加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促进我国自主创新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基于外部性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市场需求等经济学原理,从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销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重塑在电子信息产业孕育兴起,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并对其发展前景寄予厚望。当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就是实现该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的独立自主,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国政府主动出击积极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共性技术发展战略并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政府补贴就是其中关键一环。论文将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政府补贴如何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为我国政府运用补贴支持和组织电子信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