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手部皮肤脱套伤是临床上一种复杂的创伤,伤者常常是被对滚机所伤,在挤压、牵拉的合力作用下,手部软组织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血管、神经甚至骨和肌腱一起脱套。受伤的程度与两个滚的间隙、滚的材质(铁滚或胶滚)、旋转速度、温度等有关。根据手部皮肤脱套的损伤程度,对其的修复方法也多种多样,效果不一。采用常规原位清创缝合术治疗损伤,易造成皮肤挛缩、皮肤坏死、术后功能障碍等,不易收到满意效果。对于掌、背静脉深层脱套合并皮肤严重挫伤的病人,我们根据腹部血供分布的解剖特点及手部皮肤撕脱伤的程度,设计了纵向和横向两种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来修复手部皮肤脱套伤,以探讨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治疗手部皮肤脱套伤的效果,从而为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手部皮肤脱套伤提供方法和依据。
方法:
1.临床资料:2006年以来,我们应用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脱套伤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17~46岁。全手脱套伤6例,2~5指掌指关节以远皮肤脱套伤9例,10例为掌中部以远皮肤脱套伤。1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折和深部组织损伤。在腹部切取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单块皮瓣的最大面积为13cm×10cm,最小为10cm ×8cm。供区直接缝合19例,游离植皮6例。 2 手术方法:
2.1 局部清创:患者取平卧患肢外展位,彻底清除创面上的污染或坏死组织。将2~5指保留一节半到两节,修复撕裂的大小鱼际肌、关节囊等组织,显微修复撕断的神经干。分别测量掌、背侧皮肤缺损大小。
2.2 手部创面覆盖:①皮瓣的设计:根据清创后手部皮肤缺损的大小,我们设计纵向和横向两种腹部S形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纵向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脱套伤,横向皮瓣修复手背和手掌皮肤缺损或全手皮肤脱套伤。纵向皮瓣的内侧皮瓣设计在上部脐旁,形成以脐旁穿支为蒂的皮瓣;外侧皮瓣设计在下部靠髂骨附近,形成以旋髂浅动脉的分支为蒂的皮瓣。横向皮瓣的内侧皮瓣设计在下部,形成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皮瓣;横向皮瓣的外侧皮瓣设计在上部,形成以脐旁穿支和肋间动脉形成的动脉网为蒂的皮瓣。皮瓣血供丰富,不受长宽比例严格限制。②形成皮瓣:沿设计切口线,切开皮肤,在深筋膜表面掀起皮瓣,制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即去除皮瓣的脂肪颗粒至肉眼见皮瓣真皮血管网,保留脂肪约1~3mm。在蒂部注意勿损伤血管,保留皮下全层。③覆盖创面:将掀起的皮瓣瓦合缝合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全手皮肤脱套近端深部组织完整者一般采用中厚皮片覆盖创面,手指皮肤脱套和手背、手掌皮肤缺损不植皮。④供区的处理:修复手指皮肤脱套伤和手背、手掌皮肤缺损的供区周围皮肤广泛分离后直接拉拢缝合,修复全手皮肤脱套伤的供区行中厚植皮。
2.3 术后处理:术后1周即可活动手指各关节,术后2周蒂部做血循环阻断训练。3~5周断蒂后逐步加强功能锻炼。6个月可根据情况进行1次或2次分指手术。结果:应用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脱套伤25例,其中横向皮瓣16例,纵向皮瓣9例,皮瓣全部成活。患者经随访1~2年,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较传统的腹部袋状皮瓣质地、外观好,无需修薄,关节功能恢复好,裸露的指神经与超薄皮瓣易于接触愈合,皮肤痛、温觉可部分恢复。
结论:
1.腹部带真皮下血管网S形超薄皮瓣易于设计,无需解剖血管,操作简单、安全。
2.根据腹部血供分布的解剖特点及手部皮肤撕脱伤的程度可进行横向或纵向皮瓣设计。
3.供区面积大,能够一期修复手部皮肤脱套伤,皮瓣血供丰富,不受长宽比例严格限制,供区隐蔽,不影响美观,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4.皮瓣质地好,具有弹性,无需修薄,超薄皮瓣易与裸露的神经建立感觉,可恢复部分感觉功能。
5.蒂部宽松,有利于术后护理和早期功能锻炼,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手部皮肤脱套伤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