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PICC-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 PRUE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构建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的风险评估模型,筛选出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的高危人群,并验证此模型的预测能力,为临床提供新的PRUEVT风险评估工具。3.引进翻译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Vineet Chopra教授新开发的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工具,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本研究根据Caprini量表、Padua量表、Autar量表和引进翻译的Michigan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结合乳腺癌化疗患者实验室检查等实际临床特点,编制了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风险因素调查表,调查2017年1月~2018年6月蚌埠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因乳腺癌化疗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收集乳腺癌化疗患者在PICC置管术前一周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超声引导下置管术中的相关信息,以及置管术后至拔管的信息资料。2.根据研究对象有无血栓的发生,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使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乳腺癌化疗患者是否发生PRUEVT为因变量,以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参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确立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确定判断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高危人群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本研究调查了896例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乳腺癌患者,最终收集符合要求的830例乳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的资料,有效率为92.6%。830例患者中,发生有临床症状的PRUEVT的患者32例,发生率为3.9%。2.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PRUEVT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史、肥胖、化疗史、置管史、导管尖端所在位置、化疗药物、置管术中导管异位、导管堵塞、置管术后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感染、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APTT、符合PICC置管指征时,WBC>12.0×10?/L及置管术后卧床>72小时(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肥胖、糖尿病史、化疗史、置管术中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置管后卧床>72小时、符合PICC置管指征时,WBC>12.0×10?/L、置管后导管异位、化疗药物。根据这些变量OR值构建评分系统。此模型在评分取10.5分作为高危与低危人群的界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最理想。灵敏度为0.844,特异度为0.722。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P<0.001,95%CI:0.836~0.952),采用H-L拟合优度检验,χ~2=5.191,P值是0.520(>0.05),拟合度较好,此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值两者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结论:1.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肥胖、糖尿病史、化疗史、置管术中导管异位、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置管后卧床>72小时、符合PICC置管指征时,WBC>12.0×10?/L、置管后导管异位、化疗药物。2.本研究构建的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风险评估模型可以预测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的发生风险,能够筛查出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的高危人群。3.引进翻译的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Vineet Chopra教授新开发的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评估工具,其中的部分危险因素对临床乳腺癌化疗患者PRUEVT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