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五城学堂以来,中国普通中学已经走完了第一个百年历程。回望过去的一个世纪,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中,一路艰辛探索由稚嫩走向成熟,从传统走向现代,学校也在风起云涌、惊扰纷争之中生存和发展着。至此中学教育不论生存与否、还是其存在状态,都不是一段连续和稳定的历史,期间伴随着否定与重建的反复过程。然而正是由于经历过颠覆、繁荣的昨日,才有学校今日的状态,而学校的明天更加是昨天和今天的延续。因此,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出自外部对学校考察的需要,将中学教育的视角拉长。通过对历史变迁过程的研究,梳理出中学教育百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通过对过去经验、教训的系统反思,更科学、更准确地定位中学教育的现实,从而寻求今后更长远的发展。本文以一所百年普通中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它的发展经历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揭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从中反观中国中学教育的变化经历与发展特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学校的办学定位的探索与实践,关注在社会、政治及公众的需求下,学校的培养目标及自身生存状态的定位;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与变迁,对不同时期学校组织架构,校长、教师的专业身份及专业自主性的讨论,梳理出政治、行政及专业在不同社会时期在学校管理中的关系;学校课程教学的实施与演变,理清中学阶段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过程。透过中学百年变迁的历史经验,得出启示,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政治安全因素,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着正负不同的作用;在教育和知识立国的当代社会,学校唯有兼顾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立足个体的生命关怀,才能得以培养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学校必须对外来文化加以甄别、取舍,将其与民族传统加以融合,才能获得本土课程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