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热点问题,矿业城市是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伴随矿业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城市空间会呈现相应的演变过程和格局,城市经济的转型也必将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响应。矿业城市空间结构受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明显,是基于自然资源与产业转型的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典型研究对象之一。本研究综合地理学、经济学、环境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针对城市地理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以及国家对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地理学“过程—格局—机理”的研究思路,对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形成机理和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理论框架方面的系统总结,并对东北地区典型矿业城市开展实证研究。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是论文的准备部分,系统总结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和矿业城市的研究进展,阐述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案。第二章是格局分析,在总结矿业城市概念、界定、分类,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选取全国33个公认的地级矿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提取社会经济数据与空间结构数据加以分析,进而总结矿业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区位选择、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并对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特征、功能空间结构、特殊问题、以及基本类型进行总结。第三章是过程探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特定的社会和经济产业背景下,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和空间扩展模式,重点探讨城市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矿产开发城市的功能分区、道路网、核心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分异、空间扩展模式等方面呈现的特点,及与其相应社会经济背景的时空耦合作用。第四章是机理研究,是本题目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力求创新之处。深入研究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从城市内部的自然环境、历史基础、社会人文结构和城市外部的政策力、经济力、社会力等多要素,综合探索矿业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自然社会的耦合作用机理,重点研究不同类型和处于不同阶段的矿业城市空间形成的动力机理和一般规律。研究矿业城市的自组织与他组织过程,对组织主体和组织作用的过程进行梳理。并按照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提出矿业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第五章是实证分析,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选择东北地区典型矿业城市——石油城市大庆、煤炭城市抚顺、钢铁城市鞍山,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与机理,可持续发展机制与途径,提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