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AQP1和AQP2在SD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5只,体重220-260g,随机分为5组(n=5):A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再观察4天处死即自实验开始,观察6天处死)、B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再观察7天处死)、C组(大鼠建立CCI模型后再观察14天处死)、D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观察16天同C组一起处死)、E组(假手术组: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中段仅绕线,不结扎,观察16天同C组一起处死)。分别于实验开始的第1天、第3天、第6天、第9天和第16天,即建模前1天、建模后第1、4、7、14天测量所有未处死大鼠双后肢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PWTL和PWMT)。A组于CCI术后第4天后处死;B组于CCI术后第7天处死;C组、D组、E组均于CCI后第14天处死)。取L4-5脊髓节段,免疫组化法观察AQP1和AQP2在脊髓的定位分布和表达变化,Realtime PCR法检测脊髓AQP1和AQP2的mRNA的表达。结果:1.CCI大鼠痛阈的变化:结扎左侧坐骨神经的CCI各组大鼠从CCI术后第1天出现机械痛敏,术后第4天出现热痛敏(P<0.05)。2.AQP1和AQP2在脊髓的定位和分布:AQP1和AQP2免疫组化阳性颗粒在各组脊髓灰质神经元中广泛分布,CCI组大鼠的脊髓背角AQP1和AQP2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和面积较脊髓其他区域大,左侧背角的平均光密度和面积高于右侧背角。B组、C组大鼠的脊髓背角AQP1和AQP2阳性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和面积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3.大鼠脊髓AQP1、AQP2的mRNA表达变化:AQP1的mRNA含量:Realtime PCR显示CCI各组大鼠脊髓AQP1 mRNA含量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间有差别(P<0.05)。D组与E组之间无差别(P>0.05)。A组、B组、C组大鼠脊髓AQP1的mRNA含量分别为D组含量的1.688倍、4.876倍、5.806倍。AQP2的mRNA含量:Realtime PCR显示B组、C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之间有差别(P<0.05),A组、D组与E组三组之间无差别(P>0.05)。A组、B组、C组大鼠脊髓AQP2的mRNA含量分别为D组含量的1.037倍、3.359倍、4.682倍。结论:CCI大鼠脊髓背角AQP1和AQP2表达增高,AQP1和AQP2可能参与大鼠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