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城”是自1999年来,兴起于欧洲的一种保持地方特色、城镇肌理及生态环境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了涵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慢城”。“慢城”模式倡导的“慢哲学”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期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迅猛。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把经济推向了新的高峰。随着现代经济的演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社会的发展也一直在加速。城市不再是人与街区、建筑间密切而和谐的“乌托邦”,车行取代步行成为城市人主要的交通方式,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过劳死等问题让人类不得不放慢脚步反思城市发展所应该选择的道路。而在已经实践的许多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中,在利益和效率的驱使下,“快”字当先的大规模的“推倒重建”、“拿来主义”导致大量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场所精神荡然无存,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状况。因此,街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如何能在经济利益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之间找到协调共生的平衡点是一个永久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建筑师维恩·奥图(Wayne Attoe)和唐·洛甘(Donn Logan)总结提出的“城市触媒”设计策略——“策略性引进的新元素,可以复苏城市中现有的元素且不需彻底地改变它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影响了相继引进之城市元素的形式、特色与品质”——为城市决策者和建设者提供了一条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本文针对中国城市发展现状,通过对城市触媒理论、城市街区塑造和更新相关理论和“慢城”及其发展现状、实践经验的综合研究分析,以“慢城模式”在物质与非物质层面作为“城市触媒”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慢城”理念为“城市触媒”的设计策略在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实际应用模式,为其进一步的优化完善提供支持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