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通鉴学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鉴学是中国古代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明代通鉴学,作为通鉴学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又有着自己的特色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对明代通鉴学渊源及流变的分析来获取对整个通鉴学发展脉络的一般性认识;并以史学的“经世”与“求真”两大属性为标准,对明代通鉴学流变的内在思路及时代特色加以探讨。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对明代通鉴学的渊源进行大致的梳理。《通鉴》著成已是北宋末年,因此,北宋时期尚未形成通鉴学。南宋时期对《通鉴》的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出现了续编类、改编类、注释类等各种通鉴学著作。南宋的通鉴学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以后通鉴学发展的基础。元代,《纲目》对通鉴学的渗透性增强,统治者兼重《通鉴》与《纲目》,而学者们偏重于阐发《纲目》,因此,元代通鉴学呈现出游走于《通鉴》与《纲目》之间的特点。 第二章论述明代通鉴学的流变。以嘉靖年间作为分界线,明代通鉴学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明前期通鉴学比较单调沉闷,浓厚的敕修特色及纲目体《通鉴》节本的盛行证明了此时的通鉴学是以政治附庸的身份存在的。明后期的通鉴学则摆脱了官方的控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向。一些通鉴学者已经越过《纲目》的樊篱,从各种角度对通鉴学进行了阐释。“纲鉴”史书的产生与兴盛反映了明后期通鉴学的普及化趋势。由“沉闷”到“活跃”为明代通鉴学流变的总特征,明代通鉴学的流变是与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变化及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的。 第三章着重从史学经世功用的“明道”功能对明代通鉴学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阐释了理学的内部转型对明代通鉴学之影响。明代通鉴学的发展与变化是以理学的兴盛及转型为思想背景的。首先,理学对明代通鉴学影响颇深。明代理学的兴盛,也使得明代的大部分通鉴学著作将“明道”作为治史主旨。随着阳明心学的兴起,明代通鉴学随之发生着变化。明前期,学者们对《纲目》的“明道”功能推崇备至,这一时期的通鉴著作以纲目体为主。明后期,心学的盛行给通鉴学带来了表达形式的多元化及传播方式的变化。其次,理学的内部转型推动着明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LMPAB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和免疫调节的影响,以及对参与肿瘤转移过程的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LMPAB抗肿瘤转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本文总结了雏鸡传染性滑液囊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并针对性提出了避免连续式不间断饲养,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当鸡群发生传染性滑液囊炎时,应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汤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初治肺结核84例,应用"2HRZE(S)/4HR"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44例,全程加服疏肝解郁汤;对照组40例,全程加服葡醛内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异位妊娠超声检查资料,依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经腹组和经阴道组。结果经阴道组敏感度、特
该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消费行为研究的不同路径,主张立足于"区域消费差异论"对中国消费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研究中国区域消费差异必须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中国消费文化价值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病情况及有关诱因。方法对42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8.78%,致病菌G-菌多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畜禽养殖问题越来越多,使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所下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为此,本文介绍了畜禽养殖场的管理要点:合理选择场址,加强消毒
类风湿关节炎是以慢性、对称性、进行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根治这一疾病的方法。我们在临床实践中,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前不久参加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活动 ,终于让我有缘分亲口喝上期待许久的擂茶。据说 ,原味擂茶大多是咸的 ,将材料放入特制的擂钵中 ,用擂棍慢慢擂成末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