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是由韩礼德在其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中》提出,他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就是语法隐喻。韩礼德曾将该理论在英语科技语篇中进行研究应用,得出科技语篇中词语呈现语法隐喻名词化趋势的结论,并进而得出所有正式文体都具有该特征的结论。由于将该理论应用于政治类语篇的研究很少见,故作者做大胆尝试,研究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语法隐喻的英译。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于每年的3月5日在两会上发表,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进行总结,并针对中国国情的大政方针和基本国策进行部署。涉及政治、经济、农业、教育、医疗、外交等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包括"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和2011年的工作三部分组成。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后来又进一步提出语法隐喻的十三种分类,十三类语法隐喻又可分为语法隐喻的名词化,形容词化,动词化和介词化四大类。第一,二,三,四和十一种语法隐喻属名词化的范畴,第五,六,七和十三类语法隐喻属于形容词化,第八,九和十二类属于动词化,第十类属于介词化。本文研究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的汉英翻译。作者首先收集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和译文中的语法隐喻,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后有以下发现:1)从总量上讲,译文中所使用的语法隐喻要比原文中多。2)从种类上讲,名词化语法隐喻译文比原文多,而形容词化语法隐喻原文比译文多。原文和译文中的语法隐喻是依靠名次化和形容词化形式得以实现的。3)在原文中和译文中,第二种语法隐喻在原文和译文中最多,其次是第十三种语法隐喻类型。在原文中没有发现第四、七、九和十一种语法类型的存在。汉英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存在的大量的语法隐喻,使文本更加简洁,客观和连贯。名词化和形容词化的高频率出现为其共同特征。汉语中的形容词化隐喻多于英语中的形容词化隐喻是因为汉语中的名词短语的修饰语较多。作者再对原文中语法隐喻的翻译进行研究后发现,在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文本中,除了第五种语法隐喻,对于其他所有类型的语法隐喻而言,绝大多数的语法隐喻在翻译成译文的过程中保留了同种类型的语法隐喻。本研究运用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对201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语法隐喻的翻译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希望能对政治语篇中语法隐喻的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