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例回顾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j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大连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7年1月经钡餐造影、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等检查确诊的49例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主要分析一般资料、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总结AC患者的临床特点,同时探索不同检查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49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一般情况、诱因和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食管测压检查参数以及治疗方法。结果:1.49例AC患者的发病年龄为22岁—91岁,年龄资料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54.45±16.65)岁,60-69岁患病最多。男性26例(53.06%)、女性23例(46.94%),男女比为1.1:1,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平均年龄(53.54±18.23)岁,女性平均年龄(55.48±15.00)岁,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2.49例中青年组(0-39岁)共11例(22.45%),其中男7例,女4例;中年组(40-59岁)共17例(34.69%),其中男9例,女8例;老年组(≥60岁)共21例(42.86%),其中男10例,女11例。不同年龄阶段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有诱因者8例(16.33%),有诱因和无诱因有统计学差异(P<0.05),更多AC患者无明确诱因。诱因有情绪、精神压力、进食某种食物,3种诱因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史患者13例(26.53%),饮酒史患者13例(26.53%)。吸烟者和非吸烟者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吸烟者比例略高。饮酒者和非饮酒者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未饮酒者比例略高。4.AC症状比例由多到少依次为吞咽困难40例(81.63%)、反流19例(38.78%)、体质量下降16例(32.65%)、恶心呕吐13例(26.53%)、胸痛10例(20.41%)、上腹胀6例(12.24%)、上腹痛4例(8.16%)。5.吞咽困难、恶心呕吐与性别有相关性(P<0.05)。不能确定反流、体质量下降、胸痛、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与性别相关(均P>0.05)。6.AC患者合并食管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胃食管反流病5例(10.20%)、食管裂孔疝3例(6.12%)、食管憩室2例(4.08%)、食管真菌感染1例(2.04%)、食管溃疡1例(2.04%)、食管气管瘘1例(2.04%)、食道癌1例(2.04%)。7.AC患者胃镜和X线钡餐造影检查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8.Ⅱ型吞咽困难发生率高于Ⅰ型,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反流发生率高于Ⅱ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胸痛、体质量下降发生率均高于Ⅱ型,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Ⅰ和Ⅱ型的IRP、LESP、LES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型患者DEP显著高于Ⅰ型(P<0.05)。10.除了保守治疗外,球囊扩张术和外科贲门肌切开术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男性和女性高发年龄均以中老年居多,患病年龄和性别无关。2.情绪、精神压力可能是贲门失弛缓症发病的诱因,但贲门失弛缓症发病可以无明确诱因。吸烟、饮酒可能不是贲门失弛缓症的危险因素。3.吞咽困难和反流是贲门失弛缓症的主要表现,男性更容易发生吞咽困难、恶心呕吐。4.贲门失弛缓症最常合并的食管相关疾病是胃食管反流病。5.胃镜检查容易漏诊贲门失弛缓症。6.吞咽时全食管内高压可能不是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吞咽困难、胸痛的原因。吞咽时全食管内高压可能阻止反流发生。7.食管远端体部收缩波幅与贲门失弛缓症是否发生反流症状有关,远端体部收缩波幅强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不易发生反流。8.临床上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以保守治疗和贲门球囊扩张术应用居多。
其他文献
建环专业在经历了60年的发展后,将学科定位在服务于建筑行业的机电工程专业。培养的大批人才在人工环境创造岗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于环境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环专业培养的人才将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为此,我国2005年建立了“注册勘察设备工程师”制度,通过工程师注册考试提高建环专业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2010年6月启动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从高校培养抓起,提高
目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高凝状态特征之一。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是2型糖尿病常见特征。当前胰岛素使用在2型糖尿病控糖治疗中越来越普遍。本研究旨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倍受高校重视,但事实表明,预防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并未较好达成。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脱离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导致此项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欲取得实效必须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生活境遇,以学生现实的心理需要为切入点。  一 了解和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的体现  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