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电子鼻筛选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呼气中的挥发性标志物,并评估其用于临床诊断的可行性。方法用CAT#232-03型Tedlar?袋收集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呼气样本,收集20例健康人的呼气标本作为对照。样本经预浓缩管进行浓缩,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声表面波(SAW)检测标本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筛选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呼气中特异性的挥发性标志物,通过C6-C22对其进行校准并定性,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它们用于临床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结果癸醛、酞酸二乙酯的浓度在非小细胞肺癌者及健康志愿者呼气中的浓度存在明显差异,癸醛在非小细胞肺癌者呼气中浓度高于健康志愿者,并鳞癌中的浓度高于腺癌。酞酸二乙酯在正常人呼气中的浓度高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鳞癌和腺癌组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癸醛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达到95.0%与70.0%,诊断鳞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达到80.0%和70.0%。酞酸二乙酯的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达80.0%和70.0%。结论癸醛、酞酸二乙酯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呼气中特异性标志物,用于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癸醛有助于鉴别鳞癌和腺癌。目的拟通过纳米鼻技术(nanoscale artificial nose ,NA-NOSE)对胃部良性溃疡、溃疡型胃癌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健康志愿者的呼气进行分析检测,并评价其用于临床诊断胃癌的价值。方法用4 L-Tedlar?采样袋共收集呼气标本144份,分别溃疡型胃癌46例、良性胃溃疡3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健康志愿者33例。利用tube cutter将密封的Sorbent Tubes两端打开,然后利用铁氟龙套管将其与Tedlar?采样袋和标准空气玻璃转子流量计DK800连接,将Tedlar?采样袋中的标本按照200ml/min的流速浓缩到Sorbent Tubes中,盖好两端的密封盖。在进行标本分析前,将纳米鼻的进样口真空处理5min,再进行5min的气体分析,在次进行真空处理,重复3-5次,检测器重现性。通过一个控制程序来控制多功能的34980交换器来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并同时记录电阻的变化。安装的分析仪通过积峰时间对传感器电阻变化进行测量,测量的范围至少持续2个循环(power line cycles),全部过程都是电脑程序控制。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采用JMP统计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及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实验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通过PCA分析法筛选出Prin4为第一主成(principal components,PC1),PC1在溃疡型胃癌组、胃溃疡组、健康志愿者组存在明显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溃疡型胃癌组与胃溃疡组的p<0.0316,胃溃疡组与健康志愿者组p<0.0113,溃疡型胃癌组与健康志愿者组p<0.0133。结论PC1在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纳米鼻技术有助于胃部良恶性溃疡的鉴别,纳米鼻呼气分析可能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一条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