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温和灸及电针对于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僵硬、日常生活困难程度等方面的改善作用,科学、客观地分析温和灸及电针对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的差异,为临床上针灸对于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患者7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温和灸组和电针组,每组35例。温和灸组在患侧膝关节上予南阳汉医牌艾条治疗,艾条点燃端分别对准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穴,且艾条初始点燃端距离皮肤约3cm,治疗过程中以患者局部感觉温热且无灼热感为宜,适当调整艾条、皮肤之间的距离,每次20min,每周3次,治疗4周。电针组在患侧膝关节予电针治疗,选用华佗牌1.5寸一次性毫针,用毫针直刺犊鼻、内膝眼、血海、梁丘穴,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针0.5-1.5寸,行提插捻转,得气后连接CMNS6-1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由小到大调节强度,直至患者感到舒适为宜,每次20min,每周3次,治疗4周。通过观察视觉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Lysholm Knee Scale,LKS)、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与组间差异,判断其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对比温和灸及电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差异。结果:1、温和灸组与电针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与电针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温和灸组与电针组治疗后WOMAC的总分及其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困难情况3个维度的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组治疗前后WOMAC的总分及其僵硬、日常活动困难3个维度评分差值与电针组治疗前后WOMAC的总分及其僵硬、日常活动困难3个维度评分差值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学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差值与电针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温和灸组与电针组治疗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LKS)评分量表的总分及其疼痛、不稳定、绞锁、肿胀、楼梯攀爬、下蹲6个维度的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跛行、支撑2个维度的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LKS)评分量表中的总分及其不稳定、绞锁、肿胀、楼梯攀爬、下蹲5个维度评分差值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的疼痛、跛行、支撑3个维度的评分差值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温和灸组与电针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组与电针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差值进行组间对比,经统计学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温和灸组中痊愈1例(3.23%),显效10例(32.26%),有效18例(58.06%),无效2例(6.45%),总有效率93.55%;电针组痊愈0例(0%),显效3例(9.68%),有效21例(67.74%),无效7例(22.58%),总有效率77.42%。两组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温和灸与电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均能下调VAS疼痛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总评分、WOMAC的疼痛、僵硬、日常活动困难情况三个维度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能升高Lysholm膝关节功能(LKS)评分量表总分及其疼痛、不稳定、绞锁、肿胀、楼梯攀爬、下蹲6个维度的评分。2、温和灸较电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在下调WOMAC骨关节炎指数总评分及其僵硬、日常活动困难情况2个维度的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升高LKS评分量表的总评分及其不稳定、绞锁、肿胀、楼梯攀爬、下蹲5个维度的评分方面效果更优,在下调VAS疼痛评分、WOMAC疼痛评分及升高LKS评分量表的疼痛、跛行、支撑3个维度评分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别。3、温和灸较电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综合疗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