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演化评估与防控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is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冲击地压扰动下煤矿复杂系统脆弱性和我国煤矿防范化解冲击地压重大事故风险的迫切要求,本文围绕煤矿系统中人员、设备、环境、工艺、管理等因素复杂性和相关性,以煤矿典型冲击地压事故作为研究对象,从事故风险防控的角度,综合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网络理论、风险熵理论、模糊理论和控制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数值仿真、实地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开展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管控研究。在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演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最终形成一套煤矿复杂系统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演化、评估、控制的模型、方法与技术体系,为我国煤矿防范化解重大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提供参考。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运用海因里希事故连锁理论和能量转移论,分别从物质和能量视角对冲击地压事故物理演化过程进行剖析,分析导致煤矿冲击地压事故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能量(物)不安全状态,揭示冲击地压事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传递和转化关系。以2014-2020年13起典型煤矿冲击地压事故案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煤矿复杂系统的构成及特性基础上,综合煤矿冲击地压事故的一般特征,运用事故致因理论综合原因论模型对煤矿冲击地压事故进行风险因素分析,分析造成冲击地压事故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风险事件触发条件。全面辨识冲击地压事故风险因素,并找出其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性,从环境、管理、人员、设备和工艺方面构建包含5个一级指标,60个风险指标因素的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指标体系,为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演化和评估提供基础。(2)运用风险熵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根据建立的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指标因素,针对煤矿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冲击地压事故风险状态的脆弱性,构建煤矿复杂系统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演化拓扑模型,建立用于表征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演化的风险熵函数,并进行事故风险模糊不确定性处理。同时,将冲击地压事故风险传递路径抽象成带权的有向无环图,以传递路径的长短来度量冲击地压事故风险大小和演化过程,探究了导致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风险演化模式,得出了导致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各多米诺效应风险因子的重要性程度、联系相关度及非拓扑因素传递路径。最后基于风险演化路径断环理念,提出消除或控制事故风险关键因子以阻断冲击地压事故风险的演进与发展。(3)综合运用集对分析、灰色关联、熵权多属性决策、贝叶斯网络和云模型等相关理论,针对冲击地压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冲击地压事故风险的严重度及易发性两个方面,构建基于GRA-SPA的熵权多属性决策模型的冲击地压事故风险评估;同时,针对评测人员对风险评估定性评测指标理解的主观性、片面性、局限性和量化打分评判过程中划分评判等级的不确定性,构建从“安全”到“极度危险”的冲击地压事故风险定量化标准等级标尺云模型,并利用贝叶斯反馈算法对测评结果进行修正与检验,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实践表明基于GRA-SPA的熵权多属性决策模型和贝叶斯反馈云模型两种冲击地压事故风险评估方法结果相一致,为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分级与管控提供方法支持。(4)运用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针对煤矿冲击地压事故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特点,从系统控制角度对冲击地压事故风险进行防控。采用STAMP理论模型和STPA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提出了煤矿复杂系统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控制关联路径和反馈回路,识别出冲击地压事故风险防控系统存在的不安全控制行为、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系统不安全运行状态,分析了潜在事故风险的关键原因,定义了安全控制结构与约束条件,构建了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防控STAMP/STPA模型,并提出了冲击地压事故风险防控STAMP/STPA控制与反馈模型中各控制系统、执行系统和传感系统的约束失效行为与安全控制措施。(5)根据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防控系统STAMP/STPA控制与反馈模型,将模型中控制系统定义为各级防冲组织管理机构及人员系统;执行系统定义为防冲施工部门及作业人员系统等;传感系统定义为各级各类冲击地压监控监测系统和防冲安全管理和监察部门。研究发现,通过系统各层级之间实施有效的约束与控制,并建立层级之间沟通、协调与反馈路径,从组织、管理、人员、技术体系等方面形成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控制关联模型和反馈回路,能够有效解决煤矿冲击地压事故风险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组织管理不当、人机交互异常、信息反馈不畅等问题。最后,以千秋煤矿和龙郓煤业重大冲击地压典型事故为例,分析了冲击地压事故物理过程及环境条件,识别了系统监控层不正确的约束,探究了控制层不恰当的控制决策和执行层控制失效行为,分别建立了冲击地压事故STAMP/STPA风险控制模型,并从企业组织管理、工作机制制度、人员管理和技术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冲击地压事故风险管控对策与建议,使煤矿防冲组织管理更加有效,防冲安全责任更加明晰。图[66]表[25]参[189]
其他文献
阶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阶级分析方法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直重视阶级分析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20世纪50—70年代,受时代氛围的影响,部分史学家对阶级的理解存在误差和偏颇,对阶级分析方法的运用出现了僵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阶级分析方法在史学研究中有所减弱,部分史学家不再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如何看待阶级观点,在历史研究中合理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仍是一个需要
期刊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旅游品牌开始关注游客体验。本研究基于沉浸体验理论,通过构建旅游品牌价值与游客满意度的关系模型,发现在旅游品牌提供的服务过程中,服务价值、设施价值和环境价值通过心流体验影响游客满意度;品牌承诺和品牌信任均调节了这些价值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旅游管理的现有研究,并为创建旅游品牌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在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种真正的思想体系,总离不开独具特色的学术话语和方法论支撑。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宏伟的理论大厦中,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具有支撑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质、性质和特色的重要内容。列宁指出:“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1)他甚至强
期刊
如今短视频逐渐成为大众娱乐生活的主要阵地,其算法的深入与其机制为短视频用户的沉浸式体验创造了条件。沉浸,是一种将注意力完全投入情境之中,并且过滤掉其余知觉的情感体验。但当短视频在触发与维系平台用户的沉浸体验时,也导致了沉迷问题。本文基于沉浸理论视角分析短视频的传播机制,认为短视频的沉浸体验不仅触发了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心理愉悦,还在沉浸体验的同时,加强了对短视频用户基于时间与消费欲望的深度维系。
一、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背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馆迎来了一次数字化革命,在文化传播领域,提出“数字文化馆”的概念。数字文化馆建设是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一个新话题,它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支撑,对我国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与时间的制约,
期刊
在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受喜爱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2021年建党百年的重要节点,围绕江苏省常熟市文化馆2021年以来开展的群众文化创作活动等,分析当地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是科学总结党的历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先决条件,至关紧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坚持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深刻揭示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深刻诠释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坚持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及主流本质,是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典范,对深入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数字化服务已经成为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和“全覆盖”的重要举措。笔者对安康市、县文化馆近年来数字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本文主要从网民统计、数字化建设与服务的现状、存在不足和提升措施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游戏展会作为展会中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我国第一大游戏展会ChinaJoy在2019年已超越日美,成为世界影响力与规模第一的游戏展会。如今我国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对“体验”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笔者发现体验经济与会展,尤其是游戏会展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彼此进一步发展,突破当下游戏展会办展吸引力不够的瓶颈。本文着力分析本届ChinaJoy中腾讯游戏《黎明觉醒》展台的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逐步成熟,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的生活和生产模式,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效率,是人们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办公自动化的全面推广,进一步提高了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效率和质量,计算机技术作为办公自动化开展的前提基础,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办公自动化便会成为纸上谈兵。本文将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计算机技术在办公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