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商会问题的研究,作为近代经济史的课题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史学界诸多学者的兴趣和重视。但是,就目前而言,尚未见到专门论述苏中商会的有关文章和著作。本文试图对苏中地区近代商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及其历史原因、性质特征以及历史作用等展开新的探讨,旨在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演进中的苏中经济社团组织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二十世纪初年,商会在苏中各地纷纷设立,这既与清末政府受到西方商会制度的影响而推行重商政策有一定联系,更与苏中地区商人自身力量增长,政治思想日趋成熟以及阶级意识渐次萌发等密切相关。 清末由于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政府无力约束地方性组织的发展,商会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在苏中大地出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历经辛亥革命、及至北洋初期发展达到高峰。随后在北洋后期与国民党当政时期,苏中商会又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并逐渐开始走向衰落。作为一种地区性社会团体,从清末创立到国民党败退台湾、新中国建立之前,苏中商会都具有与团体组织规模相应的内部组合结构和组织外延系统。 在近代的苏中各地,商会俨然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小视的政治、经济力量,它由商绅请设而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商界人士的利益,是由当地商人独立自办的经济性民间社团,是为商人服务的具有一定法人特征的近代新式组织。苏中地区的商会与近代苏中当地政府部门关系错综复杂;而该地更孕育了近代中国商会最早的“一地三会”现象。在近代的商会发展道路上,江苏中部地区在江苏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的地位。 近代苏中商会的职能涵盖了经济、政治、教育、地方自治等各个方面,而其中尤以经济为重。它们的会务活动常常超出经济职能的范围,而延伸至政治、教育、地方自治、社会公益等诸多方面。近代苏中商会所发挥的能量和作用已经不仅是涵盖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工商界,而且普及到了全社会的范围,这就迅速改变了苏中商人的社会形象,大大扩充了商人在当地的社会影响,使他们从千百年来“四民之末”的卑贱地位,一跃成为城乡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成为影响当时苏中政局风云变幻的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