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病,常需手术治疗。之前我们对黄疸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黄疸与吸入麻醉药的敏感性、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和与肌松药的肝肾代谢,而对阻塞性黄疸引起的痛阈升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以致黄疸患者围手术期苏醒延迟发生率高、并发症多及死亡率较高的难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们。因此,本课题对临床手术患者的基础痛阈进行测定,对阻塞性黄疸外周血中含阿片白细胞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探讨引起阻塞性黄疸痛阈升高可能的白细胞机制。本课题选取ASAI-II级阻塞性黄疸胆道手术(n=18, TBL>20μM)和非黄疸胆道手术(n=16,TBL<20μM)两组病人,采用EP601C痛阈测定仪测定患者基础痛阈。术后连接PCA镇痛装置,观察两组病人术后48h的吗啡消耗量。术前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ELISA法测定血浆β-内啡肽水平。在明确了阻塞性黄疸基础痛阈升高的基础上,通过外周血白细胞内β-内啡肽含量和白细胞表面阿片μ受体含量的测定及白细胞经胆红素刺激培养后β-内啡肽水平的改变,同时我们也对经胆红素孵育后的白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计数,测定含阿片白细胞数目的变化,以探讨黄疸引起的痛阈升高与含阿片白细胞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构建阻塞性黄疸大鼠模型,分别予以环孢霉素A和ICAM-1抗体处理,用电子测痛仪分别测定实验大鼠基础痛阈的改变,进一步明确白细胞活化和免疫粘附在阻塞性黄疸基础痛阈升高的白细胞机制方面的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疸患者的基础痛阈要显著高于黄疸指数正常的患者,且与胆红素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同时我们观察了术后48h黄疸患者与非黄疸患者吗啡消耗量,结果发现黄疸患者的吗啡消耗量要显著少于非黄疸患者,吗啡消耗量与胆红素水平呈现一定的负相关。我们抽取术前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测定了血浆β-内啡肽水平,黄疸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要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经白细胞分离纯化后,RT-PCR分别测定白细胞内β-内啡肽前体POMC水平,黄疸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内POMC水平要高于非黄疸患者,这也进一步提示了黄疸患者痛阈升高与含阿片白细胞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同时PCR测定了两组患者白细胞表面阿片μ受体的含量,黄疸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阿片μ受体的含量也要高于对照组,证实了黄疸患者外周血含阿片物质的白细胞要多于非黄疸患者。分离非黄疸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培养液中100μM胆红素刺激培养12h后,发现培养液上清β-内啡肽水平及白细胞内β-内啡肽前体POMC水平均上调,这也证实胆红素处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上调了β-内啡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对不同浓度的胆红素孵育刺激后含阿片白细胞进行计数也发现,胆红素可诱导含阿片白细胞数量的增加。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明确了阻塞性黄疸患者痛阈升高与含阿片白细胞之间的相关性。3.在阻塞性黄疸动物模型中,我们选取BDL7天大鼠,先测定其基础痛阈,经尾静脉予以10mg/kg的环孢霉素A,24h后再测定其机械痛。结果显示环孢霉素A可以部分逆转阻塞性黄疸引起的痛阈升高。在另一组实验中,我们分别予以两组剂量的ICAM-1抗体(0.5mg/kg,1mg/kg),测定其机械痛水平。发现两组剂量均可部分逆转黄疸引起的大鼠的基础痛阈的升高,1mg/kg组的效果要强于0.5mg/kg组。这也证实了我们提出的阻塞性黄疸引起的痛阈升高与白细胞的活化和粘附的相关性。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基础痛阈是升高的,其术后镇痛所需的阿片类药物要明显少于非黄疸患者。2.胆红素可以引起非黄疸患者原代培养白细胞内β-内啡肽及μ阿片受体表达的上调,同时,含阿片物质的白细胞数量也增加,说明黄疸患者基础痛阈的升高与含阿片白细胞是密切相关的。3.抑制白细胞的激活及黏附可减轻阻塞性黄疸的机械痛阈升高,进一步明确了白细胞的变化是阻塞性黄疸痛阈升高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