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自身都在发生着革命性变革。引发这场变革的动因源自于生产力领域所发生的变革:知识生产力的出现。生产力发展的新现实呼唤我们对“知识生产力”这一新事物进行开拓性的研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出发,考察和分析生产力的新发展,论述知识生产力产生、内涵、性质、运行及其变革意义。然后论述我国发展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性,在分析我国知识生产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全文共分六部分。绪论主要探讨了知识生产力理论的建构问题。首先对西方知识研究的两个传统——知识论和知识社会学——的思想进行了梳理与反思,然后分析了传统的生产力理论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力争对现代知识与现代生产力的结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新解释,从而建构知识生产力理论。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肇始延续至今的知识论传统,一直把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性质以及知识的可靠性等形而上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产生于近代的知识社会学虽然把知识的价值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但却始终没有摆脱思辨哲学的影响。二者在认识论存在的唯心主义倾向,也使它们不可能认识到知识的真正来源。马克思于十九世纪创立的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科学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生产力、正确认识知识、正确认识知识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即使在今天,这一理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一方面由于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知识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传统认识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西方知识研究和对生产力的传统认识所存在的缺憾为知识生产力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对知识的研究,为知识生产力研究提供了现实和理论基础。第一章探讨了知识生产力的形成问题。知识生产力的形成既是人类智力进化的必然,也是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产物,同时还是一系列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农业社会中有限的经验知识的应用、工业社会中知识物化为机器,到知识社会中知识成为一种直接意义上的生产力,知识生产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开始形成。在此过程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人的<WP=4>需要结构的转变、环境对人类发展的约束以及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知识革命,都是知识生产力生成的条件。知识生产力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它意味着知识不仅成为生产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成为生产力增长的源泉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先导。知识生产力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的基础之上的,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体制基础,以信息化为前提,在全球范围运行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知识生产力的性质。知识不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也是人们根据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而制定的、能够直接付诸实施的实践观念,知识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符号系统表现出来。作为一种经济资源,知识具有非实体性、可共享性、可扩散性、非磨损性、动态性等特点。从生产力的本质上讲,知识与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知识生产力表现为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以及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第三章分析了知识生产力的运行情况。知识生产力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现实的过程和人的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知识生产力的运行是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等环节来实现的,其中,知识生产是知识生产力运行的起点,它为知识的传播和使用提供对象,同时也为进行新知识的生产提供原材料;知识的传播是知识使用的必经阶段,也是促进知识生产的重要因素;知识的使用是运用知识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为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传播提供动力。知识生产力运行的诸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环形过程,但这些环节必须通过创新的劳动实践活动才能联结起来。因此,创新是知识生产力实现的现实途径。知识生产力的现实运行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第四章主要揭示了知识生产力的变革意义。 本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意识与人的世界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知识生产力的变革意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知识生产力的发展核正了工业经济时代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知识生产力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一体化加速发展;劳动者与雇佣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分配的重心也开始向知识和智力转移。知识阶层和知识权力开始出现。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大提升,组织结构也发生着变革。在人的意识与人的世界的关系方面,新型价值观,如知识资源观、知识财富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已经诞生;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态度也都发生着转变。第五章探讨了我国知识生产力发展问题。知识生产力理论是一种全新的生<WP=5>产力发展观。在我国,发展知识生产力既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又是我国适应当代社会变革、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还是我国参与新的国际竞争,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紧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