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铁营养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yn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铜、铁营养代谢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等NAFLD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探讨微量元素与NAFLD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某体检中心选择 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各150例,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其体检资料和血清标本。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等基本信息,膳食行为与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血清铜、铁、铜蓝蛋白、转铁蛋白、胰岛素、血糖、血脂、肝功能、过氧化损伤等相关指标。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χ2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调查到符合条件的NAFLD患者150名,其中男性105人,占70.0%,女性45人,占30.0%,按1:1匹配的原则,调查健康对照150名,男性105人,女性45人。NAFLD组平均年龄39.13±10.69岁,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38.94±10.66岁。两组人群年龄构成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下被调查者均占80.0%;文化程度较高,大专及以上者均占63.3%;被调查者绝大多数已婚,NAFLD组和对照组已婚的比例分别为90.0%和84.7%;两组人群经济状况绝大多数为一般或较好,较差者仅占2.0%和2.7%。  卡方检验或配对卡方检验分析显示,NAFLD患者饮食较正常对照人群偏咸、偏油、且在外应酬性用餐次数也较多。在含铜较丰富的几种常见食物中,只有贝壳类水产品的摄入频数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周1-2次的摄入频率在NAFLD组较高,但两组按“食用”和“基本不吃”二分类分组比较时,贝壳类食物在两组间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728);两组间其他富铜食物的摄入情况没有差异。含铁较丰富的几种常见食物的摄入情况在两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配对t检验分析显示,NAFLD患者BMI、SBP、DBP、TC、TG、LDL-c、ALT、AST、FPG、FINS以及HOMR-IR均高于健康对照人群,HDL-c低于对照(P<0.05或P<0.01);NAFLD组的血清Cu、CP含量较对照组高;Fe和TRF在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分析显示,控制年龄和性别后,血清Cu与BMI、TC、HDL-c、LDL-c、FINS和HOMR-IR呈正相关,然而与CP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血清Fe与SBP、DBP、LDL-c、SOD和CP呈正相关,但与TRF的相关性无统一学意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研究对象的年龄和FINS含量是血清Cu含量的影响因素,而与血清Fe含量关联最密切的因素是DBP和LDL-c。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体育锻炼较少,油脂摄入较多,应酬用餐频率较高都是NAFLD发病的风险因素。  结论:NAFLD患者存在铜代谢异常,其血清铜含量的增高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紊乱有关,胰岛素水平是其增高的独立影响因素。NAFLD患者存在的铜代谢异常与膳食富铜食物的摄入频率之间没有明显关联,可能为铜利用度降低所致。  NAFLD患者没有明显的铁代谢异常,并且血清铁与血清铜之间无相关性。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是NAFLD发病的主要原因,微量元素铜、铁在其中的作用较小。
其他文献
我校校工会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天津市总工会和天津市教育工会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重点,以建设有奉献力的工会组织为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期刊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验研究法,以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专业体操类课程为例,从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促进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探索体育专业体操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性激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207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对象选自来天津医科大学
现如今,临床中已知的有超过1100种药物会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并且其在药物不良反应中占比超过6%.基于此,本文分别分析中草药、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以及抗生素肝损伤的发病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