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体论视角看反向歧视下女性的第二性——论女性第一性的不可能性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心主义以来,西方哲学把理性居于核心地位,把男性与理性联系,女性与情感相联系,从而把女性贬于从属地位这种角度来论述第一性与第二性的问题。本文整合运用了欧美女性主义批评等重要的理论资源,从本体领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理性与情感二元对立,以及由此决定的认识领域的男权话语,政治、伦理领域的女性刻板社会性别等三方面来论述反向歧视下女性仍为第二性的现实,即女性成为第一性的不可能性。同时探讨了女性超越第二性,走向真正男女平等的自我救赎可能之路径。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   导言部分,回顾了女性问题的历史研究脉络及当代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同时论证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阐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第二性、第一性问题。首先对女性主体意识进行了理论解读,追溯了女性主体意识由被动觉醒向理性确立的艰难历程;其次探讨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和方法,以及《第二性》中的重要思想;再次介绍了法国学者让·杜歇、埃里克·泽穆尔分别所著的同名著作《第一性》的重要思想;最后指出了“第一性”带来的悖论。   第二部分,论述了反向歧视下女性的本体地位。首先,解读了反向歧视的含义以及反向歧视在女性问题中的运用;接下来阐述了反向歧视背景下,当下女性在本体、认识和伦理三方面的本体境遇:非在场性、失语化和边缘化。   第三部分,叙述了反向歧视下女性第一性的现实不可能性。消费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化。通过第二部分对女性本体地位的分析,进而在现实层面论述女性在消费社会下的“他者”境遇,分析女性成为第一性的不可能性,并且详细地分析了“不可能”的多方面原因。   第四部分,提出了在反向歧视的背景下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针对本体、认识和伦理中女性的本体境遇和现实境遇,阐述女性的自我救赎可能之路径。指出女性只有与男性在这三方面实现平等地位,才能真正超越“第二性”,实现真正男女平等。   结语部分,明确地指出了本文为女性而作的学术立场。但是,反男权主义并不等于反男性,更不是要走向女权主义的一极。因为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一样,也是本质主义。因此,女性运动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建立一种男女在本体、认识、伦理上的平等地位,而不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对立,用一个极端替代另一个极端。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文化内在连续性的整体。传统哲学思想的分期在凸显文化阶段性特征上固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个做法本身也容易在形式上遮蔽了哲学思想发
为了解决数据丢失或损毁,经过对容灾技术的研究.提出基于OracleDataGuard容灾技术的解决方案,介绍DataGuard容灾技术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特性.并实现物理备份数据库的构建和角色切换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中国和西方的许多哲学家、思想家都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