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线城市海归的文化认同及归国文化冲击——以河北省内英、美、澳、加四国留学归来人员为研究对象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e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海外留学生不断重返祖国。他们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字“海归”。本文中,海归不仅指那些刚从国外学校毕业的学生,还包括在国外学校进修超过半年的访问学者。由于一线城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地方政府又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许多海归选择在二线或三线城市就业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人力资本。然而,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在文化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海归在重新适应归国环境时将会遇到更加严重的文化冲击。  本文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文化认同和文化再适应的理论总结、实证调查研究、结果分析及适应策略研究。其中,实证调查和结果分析是本文的重要环节。文化认同即我们诠释世界现象时所表现的文化观。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它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于海归来说,国外的文化适应已经使其最初的文化认同有所改变。美国文化心理学家萨斯曼总结出海归的四种新的文化认同:减少型、附加型、加固型和全球型。本文的访谈及调查问卷设计都是在萨斯曼对香港归国移民的研究基础上修改的。通过严格的删查和“滚雪球”式的调查对象搜集方法,本文最终搜集到100份合格的调查问卷,来自河北省二三线城市的50名海归和50名没有留学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和教授。(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大多数海归属于附加型文化认同。他们回国后更愿意寻找机会将自己的烦恼与留学国人员交流而不愿意与本国的和自己有相同留学经历的海归交流。在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部分,作者比较了中西方哲学,并指出附加型文化身份是中西方哲学结合的必然结果。最后,根据调查结果,作者总结出海归在中小城市的文化再适应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适应策略。  本文是对河北省二三线城市中的海归的文化再适应的初步调查。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各位海归及各行业人员对归国文化适应的关注。尽管为完成此项较为系统的实证调研,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本文作者认为仍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希望在将来的研究中进行弥补。
其他文献
阿拉伯书法是阿拉伯艺术和伊斯兰艺术发展的实事记录,对世界东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遗留的书法作品,可以看出来其反映了阿拉伯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本文试图通过对英汉颜色隐喻的比较研究,探讨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及差异。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主要的传统隐喻理论和当代认知隐喻理论,并介绍了颜色隐喻研究
在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推动之下,文化多元化也呈现了汹涌之势,这一潮流在不断涌现优秀作家和对这些杰出作品及其本人做出精辟评论的批评家的文学界也不例外,其显著表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