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信贷实施现状及其效果评价--基于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o07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实现对高污染、高能耗等重污染行业的有效管控,促使企业将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事前治理的效果,原国家环保总局、央行和原银监会于2007年7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控制与产业要求及环境法律法规相违背的企业及项目的信贷审批,采用经济杠杆引导其注重环境保护工作,遏制其盲目扩张,该意见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的正式开始。绿色信贷的实施,使得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要求进一步提高,因为,银行除了审批企业常规的信贷要求,还需审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并且把它作为能否通过的前提条件,以此引导企业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一举措不仅使银行与企业的经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可能由于降低了银行的风险进而实现利润的提升。因此,本文对我国绿色信贷实施现状及其效果评价进行研究,对今后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发展、政策的准确制定、环境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以2010-2015年连续6年披露环境信息的4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绿色信贷实施效果的外在表现(借款总额与长期借款总额)和直接表现(借款成本)两个角度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越注重对环境的影响即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其取得的借款总额越多,但与其长期借款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企业越注重对环境的影响即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其取得借款的成本越低。这一结果说明目前我国绿色信贷的实施有一定的效果,但仅仅体现在企业的短期借款上。  其次,本文以我国排名前10的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实证考察了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自身盈利性的影响,进而对我国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仅体现在短期借款上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与自身盈利能力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绿色信贷水平可能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绿色信贷实施效果仅体现在企业的短期借款上的原因。正是由于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可能不能为其带来收益,商业银行在对重污染企业的信贷申请进行审批时风险意识会更强,不愿意发放风险更高的长期贷款;对于愿意申请长期贷款的企业来说,虽然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可以从银行申请到更多的贷款且成本更低,但更多的只能得到短期贷款,因此履行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  最后本文分别从银行、企业、政府的角度来分析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交往的日趋频繁,港口物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港口作为供应链中重要的枢纽环节,在促进港口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港口周边甚至更深腹地
浮动恐惧是指一国由于担忧汇率浮动后将对实体经济及金融领域产生不利影响而不愿使本国汇率自由浮动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为本国中央银行通过动用外汇储备和调整国内利率等渠道
并购重组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资本市场自建立以来,大量企业进行了并购重组交易。特别是近年来,以“产业并购”为代表的高度市场化的并购交易形式呈现
随着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经营策略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总结了对外汇风险暴露系数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最为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之一,两权分离一方面能够解决由于企业业务活动复杂化、管理技能专业化给股东带来的高昂的管理成本问题,另一方面也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