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为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的典型雨洪调控措施,我们获取海淀区某区域资料后,以这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CAD平面图、芝加哥雨型生成器及项目相关数据建立SWMM模型,而来研究建设项目在不同措施控制下地表降雨-径流-下渗、节点水力和排水口荷载情况以及不同下垫面结构的水文效益对比情况,以期对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雨洪调控措施的规划设计和水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通过研究得到相应结论如下:(1)单措施尺度:随着重现期从1年到50年,与原始开发相比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在地表降雨-径流-下渗等方面:平均入渗量均大幅度增加;平均径流量、峰值径流量、平均径流系数均大幅度减少;节点水力方面:溢流节点数量、节点总洪水量均大幅度减少;排水口荷载方面:下凹式绿地无法改变排水口排放频率,而透水铺装则分别减少了 10.48%、7.54%、6.55%、4.68%、4.63%、3.70%;平均排放流量、最大排放流量、排放总流量均大幅度减少。随着重现期从1年到50年,透水铺装在重现期较小时,水文效益优于下凹式绿地;但在重现期较大时,下凹式绿地水文效益优于透水铺装。透水铺装作为工程措施,在降雨重现期较小时,容易发挥快速渗漏调蓄的效果,但随着重现期的增大,容易由于设计局限和材料的物理性质,出现饱和而产生溢流,雨洪调蓄效果逐渐下降;而下凹式绿地在雨洪调蓄方面则体现在随着重现期的增大,下凹微地形蓄水、生物措施的植物截留、土壤下渗,不易饱和产生径流的优势则逐渐凸显,使得下凹式绿地在较大重现期的雨洪调蓄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开发建设项目需要综合两种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综合水文效益,应对降雨的重现期变化。(2)不同下垫面结构尺度:在三种不同的不透水硬地比下,绿化面积略大于透水铺装(占20%左右)时水文效益较好,且随着重现期的增大,径流、峰值流量和平均径流系数的增幅基本呈现降低的趋势。在三种不同下垫面结构情景模拟中,情景1,即在不透水硬地面积占30%时,绿化45%铺装25%的效果最好,随着绿化面积从30%增加到45%,水文效果逐渐提高。情景2,即在不透水硬地面积占40%时,绿化40%铺装20%的效果最好,随着绿化面积从30%增加到40%,水文效果逐渐提高;随着绿化面积从40%增加到45%,水文效果下降。情景3,即在不透水硬地面积占50%时,绿化30%铺装20%的效果最好,随着绿化面积从30%增加到45%,水文效果逐渐缓慢下降。最后,通过关键参数的敏感性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本模型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