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学者。从《舟子的悲歌》到《高楼对海》绘成他右手的掌纹,五十余载的耕耘,掷地有声地归之以煌煌18部诗集。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越出台湾,在大陆、香港、澳门乃至整个华文世界,都拥有众多读者。 余光中坚持纵向继承又非固守传统,横向移植又非崇尚西化。以执着而坚实的艺术实践实现其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这一理论构想。其诗作题材广阔,情思深邃,风格屡变,技巧多姿,但最突出的乃是浓烈泼洒的色彩和笔挟风雨的节奏融汇而成的壮丽风格。 论文的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外篇,以期揭示余光中诗歌生成的背景;第五章至第九章为内篇,以期反映余光中诗歌生成的面貌。 第一章 余光中是一个对地理环境极为敏感的作家,他几次创作风格的蜕变,除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强劲的生命力以外,地理环境的改变都是重要的因素。 第二章 余光中是一位有着浓厚儒道家精神的诗人和学者。儒道家精神主要表现在:感时忧国的忧患意识,民胞物与的博爱精神,理想人格的主体追求。 第三章 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对余光中诗歌的影响。余光中的诗歌创作,通过自己独特的途径,走着中西诗学融合的道路,这是与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趋向相一致的。 第四章 从文学传播的视角来考察和描述余光中在不同文化空间的传播情况,可以一个新的维度来进一步观照和体认余光中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诗史地位。 第五章 “乡愁文学”是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的独特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在台岛众多诗人中,余光中的乡愁诗卓尔不群,同时它们也构成了余光中诗歌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序列,乡愁成为余诗最基本的情感旋律。 第六章 从内容的层面——诗情成分,领略构成余光中诗歌世界的各种要素,余光中的诗歌世界呈现为一个多元化的空间。余光中是一个立体的生命,他能进入多种诗境,因为他有多种生命境界。 第七章 诗是以形式为基础的艺术,而如何完美地表现这些内涵,将捕捉到的情思诗艺化,才是诗人更重要的责任。我们从“外在结构”的层面去研究余光中诗艺的独特性,“外在结构”关心的是诗歌作品的抒情主体、语体、诗体、音韵、句法、章法等。 第八章 将从个性化意象系列、意象结构与心理时空的构造方式等方面对余光中诗艺作进一步的探讨。余光中所开拓的诗歌天地是很广阔的,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在壮丽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第九章 余光中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结合诗歌创作、品评、研究和教学,写下了大量诗歌理论文章。他的诗歌理论,不仅在海内外诗坛发挥着影响,而且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建设以及诗歌美学探讨所作的重要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余光中诗学的总体设计是于中国诗的现代化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