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光中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学者。从《舟子的悲歌》到《高楼对海》绘成他右手的掌纹,五十余载的耕耘,掷地有声地归之以煌煌18部诗集。他的影响,已经远远越出台湾,在大陆、香港、澳门乃至整个华文世界,都拥有众多读者。 余光中坚持纵向继承又非固守传统,横向移植又非崇尚西化。以执着而坚实的艺术实践实现其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这一理论构想。其诗作题材广阔,情思深邃,风格屡变,技巧多姿,但最突出的乃是浓烈泼洒的色彩和笔挟风雨的节奏融汇而成的壮丽风格。 论文的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为外篇,以期揭示余光中诗歌生成的背景;第五章至第九章为内篇,以期反映余光中诗歌生成的面貌。 第一章 余光中是一个对地理环境极为敏感的作家,他几次创作风格的蜕变,除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强劲的生命力以外,地理环境的改变都是重要的因素。 第二章 余光中是一位有着浓厚儒道家精神的诗人和学者。儒道家精神主要表现在:感时忧国的忧患意识,民胞物与的博爱精神,理想人格的主体追求。 第三章 主要探讨中西文化对余光中诗歌的影响。余光中的诗歌创作,通过自己独特的途径,走着中西诗学融合的道路,这是与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趋向相一致的。 第四章 从文学传播的视角来考察和描述余光中在不同文化空间的传播情况,可以一个新的维度来进一步观照和体认余光中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诗史地位。 第五章 “乡愁文学”是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的独特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在台岛众多诗人中,余光中的乡愁诗卓尔不群,同时它们也构成了余光中诗歌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序列,乡愁成为余诗最基本的情感旋律。 第六章 从内容的层面——诗情成分,领略构成余光中诗歌世界的各种要素,余光中的诗歌世界呈现为一个多元化的空间。余光中是一个立体的生命,他能进入多种诗境,因为他有多种生命境界。 第七章 诗是以形式为基础的艺术,而如何完美地表现这些内涵,将捕捉到的情思诗艺化,才是诗人更重要的责任。我们从“外在结构”的层面去研究余光中诗艺的独特性,“外在结构”关心的是诗歌作品的抒情主体、语体、诗体、音韵、句法、章法等。 第八章 将从个性化意象系列、意象结构与心理时空的构造方式等方面对余光中诗艺作进一步的探讨。余光中所开拓的诗歌天地是很广阔的,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在壮丽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第九章 余光中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结合诗歌创作、品评、研究和教学,写下了大量诗歌理论文章。他的诗歌理论,不仅在海内外诗坛发挥着影响,而且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对中国现代诗歌理论建设以及诗歌美学探讨所作的重要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余光中诗学的总体设计是于中国诗的现代化之后,
其他文献
期刊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作为一份商业性报纸,它从创刊之始就非常注重广告的经营运作,所刊的广告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申报》广告的诉求对象
农业在古代是中国主要经济支撑,在现代依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2004年起,中国相继在全国各地推行农业四项补贴政策,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持国民经济更加稳步发展。为了
本论文以西王母神话传说为研究对象,用王锺陵先生提出的“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为研究方法,力图从人类早期文化心理和民族文化交融两个方面对西王母神话传说形成及其流变给予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从2006年开始导入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了包括企业精神、定位文化、愿景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服务文化等内容的企业文化体系,开创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全面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地铁列车跟踪与定位系统,用以实时、精确、高效的确定地铁列车在线路上的位置,并在综合站场表示图上展现出来,为地铁调度系统提供数据
<正>0引言网络知识组织系统(Networked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NKOS),是指应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对知识结构进行系统化描述和说明的、用于支持网络信息的表示与检索等
高校德育危机是一个关乎现代高校德育使命的现代性问题。高校德育模式作为我们观察、理解和思考高校德育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基于丰富的德育实践所
统计地图是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表示统计数值在地理分布上的变化,适宜描述研究指标的地理分布[1]。尤其是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统计地图用来描述疾病在地区、时间的分布再合适不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著名爱情悲剧。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基础,从故事梗概入手,概述了亚氏理论的核心悲剧题材、悲剧情节及悲剧技巧和效用,进而分析《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