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策略(RM)加肺复张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机械通气患者肺顺应性、氧和分流率及死腔率的影响,以探讨肺复张术对该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25例ARDS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小潮气量(Vt6ml/Kg)、高PEEP(PEEP10cmH2O)加肺复张术,分别收集首次RM前、后及半小时、1小时的血气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气术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肺顺应性、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计算氧和指数、分流率、死腔率,继每6小时行一次RM,24小时最后一次RM(共5次RM)后1小时再次采集上述指标,以观察肺功能的变化。组内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病人,首次RM前后氧和指数差异显著(148.1±39.4:167.3±39.5,P<0.05),而1小时后(148.1±39.4:143.9±36.4,P>0.05)差异无显著;但24小时RM后1小时氧和仍有显著改善(148.1±39.4:174.8±40.0,P<0.05);并较首次RM后1小时增加(143.9±36.4:174.8±40.0,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首次RM前后肺顺应性差异显著(27.0±6.8:30.3±7.7,P<0.05),术后30分钟(28.2±7.8:28.2±7.8,P>0.05)和1小时(27.0±6.8:27.7±7.9,P>0.05)没有显著变化,24小时RM后1小时又有显著差异(27.0±6.8:29.9±7.8,P<0.05),并较首次RM后1小时明显提高(27.7±7.9:29.9±8.0,P<0.05)。首次RM前后分流率差异显著(23.0±3.4:21.4±2.6,P<0.05),1小时(23.0±3.4:22.7±3.9,P>0.05)没有显著变化,24小时RM后1小时有显著改善(23.0±3.4:21.2±3.6,P<0.05),并较首次RM后1小时明显降低(28.5±7.0:22.7±3.9,P<0.05)。首次RM前后死腔率差异显著(28.7±8.1:22.8±7.9,P<0.01),1小时后没有显著变化(28.7±8.1:27.8±7.3,P>0.05),RM24小时后较首次RM后的1小时死腔率显著降低(28.7±8.1:25.8±7.5,P<0.05)。行RM过程中血压和心率没有显著的变化。 结论:本研究表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加复张术能够改善肺顺应性,降低死腔率和分流率,提高氧和,但1小时左右又降低至原水平,24小时内多次行RM后1小时仍维持改善作用。RM对ARDS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没有明显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