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视阈下的女性形象话语建构问题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xiong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提到“人类解放”的问题。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从一般意义上是解放全人类。在马克思看来,妇女是重要的社会酵素,只有团结了妇女的力量,人类社会才能得到又快又好的构建。妇女地位问题不是个应该被忽略的问题,一个民族的妇女地位如何可以直接而客观的反应其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妇女的地位虽然目前低于男性,但为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女性的的地位应该与男性相等为宜,取得与男性相同的社会地位与权力。这样的两性地位才是适合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和促进人的解放的和谐两性关系。  马克思在他的思想中不仅肯定了女性群体的历史地位,并专门单独思考形成了较为体系的思想。这种关于女性群体的问题思考被称作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而这种理论虽然成为近现代我国最有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理论,存在其一定的缺陷性比如对于女性群体的地位讨论局限在了两种生产上。笔者研究了马克思妇女观后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发现其依然有一些固有的桎梏,于是对比分析了西方女性主义各个流派的发展情况,以及以南希·哈索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讨论。在这样的关于女性地位的讨论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了当今社会下适合我国国情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女性形象。  马克思认为,话语随意识发展拥有着相同长度的历史,但因为其自身的实践性,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自身的存在更作为一种工具为人类社会所存在,而且反映了社会的意识,也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存在。虽然话语本身是出于交流的需要被创造出来的,却在社会的发展中呈现出“异化”的趋势,不仅增添了许多功能,也成为有能力改变世界的软工具。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认为在人类的发展中,话语的产生是为了阐述要表达的对象,人类早期的话语是被表达对象的符号。然而符号仅仅是人类文明早期的存在物,在历史的演进中,话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作用于话语自身使其具有影响力,还可以作用于他物,这种力量被称作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女性学说和西方女性主义对于女性解放都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其内部都有当今中国话语建构需要的价值内核。但这种内核要想真正发挥出它的能量需要媒介的帮助,需要话语的建构。笔者将于第四章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层面尝试讨论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体女性解放视域下的女性形象建构问题。
其他文献
心智(mind)现象是认知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主题。在先后经历认知主义(cognitivism)和联结主义(connect ionism)两种研究阶段之后,认知科学对心智的认识和研究也日益受到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