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MRI技术针刺冲阳、丰隆组穴脑效应研究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原络配穴理论,运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采集、观察配伍针刺右侧足阳明胃经原穴——冲阳穴、络穴——丰隆穴所引起的实时脑激活信号改变及针刺前后静息态脑功能区低频振幅(ALFF)指标改变情况,分析针刺冲阳、丰隆组穴与针刺其单穴相比所引起激活脑功能区特征,阐述针刺组穴与其主治的相关性;比较针刺前后ALLF值变化,进一步评估针刺的持续效应。方法:选取18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在读健康右利手志愿者作为本次试验受试者,使用飞利浦3.0T双源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收集受试者针刺右侧冲阳、丰隆组穴脑Bold信号数据,以及针刺前后静息状态fMRI数据,应用SPM12、DPASFA、xjView等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及统计学分析,最终获得配伍针刺冲阳、丰隆组穴引起的激活脑区位置、体素值、激活程度和针刺前后ALFF值改变等信息。结果:1.针刺冲阳、丰隆组穴与针刺其单穴对比,引起的差异正激活脑区包括:左侧小脑后叶、额下回(BA47、BA45)、枕中回(BA31)、角回(BA39)、后扣带回(BA23);右侧小脑后叶、尾状核(BA11)、额中回(BA47)。2.针刺冲阳、丰隆组穴与针刺其单穴比较,未出现明显负激活脑区。3.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冲阳、丰隆组穴后静息态ALFF值增高脑区主要包括:双侧楔前叶(BA31、BA31)、中扣带回(BA7、BA7)、后扣带回(BA23、BA23)。4.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冲阳、丰隆组穴后静息态ALFF值减低脑区主要包括:右侧颞下回(BA21)、颞上回(BA47);左侧角回(BA39)。结论:1.针刺冲阳、丰隆组穴相较于针刺其单穴所引起特异性脑激活区为额、顶、枕叶及部分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网络,组穴所激活脑区是脑功能重新整合与分布的结果。2.针刺冲阳、丰隆组穴所激活脑功能区与胃经临床主治密切相关,且针刺组穴对于视觉及认知功能相关脑功能区的影响可能是腧穴间联合作用的体现。3.针刺冲阳、丰隆组穴后的ALFF值与针刺前比较,于多脑区内存在异常变化,其变化和胃经临床主治相关,证明针刺存在后效应并可能保持一段时间。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稳心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维普(VIP)、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库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2月。
目的:观察益黄养心汤治疗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对D-二聚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9月-2021年1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心血管一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诊断符合纳入标准和且知情同意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为西医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中药汤剂益黄养心汤,服药疗程均为15天
目的:观察参芪活血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为30例进行分配。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取参芪活血方+西医常规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8天。疗前、后分别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心电图情况、硝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穴位注射治疗的总体疗效,与常规针灸治疗方案比较,从而进一步评测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课题的病例来源于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围血管病科确定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目的:本课题探讨中药汤剂与前列环素衍生物治疗寒湿阻络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围血管科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寒湿阻络证)的患者进行编号分组。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全部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即控制血压治疗、调脂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此基
目的:观察清灵汤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一科门诊2019年09月至2020年09月间确诊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合并焦虑状态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清灵汤。疗程3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SAS标准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做出疗效评价。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观察生脉散加味联合诺欣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于2020.01~2020.12先后来就诊,经治疗达到稳定状态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进行筛选,其中符合标准的共60例,将其随机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都分别予以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加诺欣妥,治疗组加诺欣妥和生脉散加味,具体用药及药物剂
目的:通过观察银黄洗剂溻渍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临床疗效,评价银黄洗剂溻渍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作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采集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于我院治疗诊断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信息,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湿敷硫酸镁溶液,治疗组应用银黄洗剂溻渍,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比较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并进行综
目的:采集悬钟(GB39)-足三里(ST36)组穴针刺前静息态、针刺态以及针刺后静息态的功能磁共振数据并与针刺悬钟单穴的数据进行研究对比,总结归纳针刺悬钟-足三里组穴的特异性脑区激活表现,探索针刺悬钟-足三里组穴的脑效应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人志愿者18名,其中10名为男性、8名为女性,均为右利手,每位志愿者接受2次试验,分别进行悬钟-足三里组穴以及悬钟单穴的针刺试验,两次试验之间间隔
目的:将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观察太冲配伍太溪穴和太冲单穴在针刺时的脑功能激活区分布与比较;研究太冲配伍太溪穴脑功能激活区分布的特异性与其临床治病特点的相关性;进一步对比针刺前与针刺后、针刺时与针刺前的太冲配太溪组穴脑功能激活区局部一致性(ReHo)变化,从静息态和任务太研究太冲配伍太溪穴的中枢机制。方法:首先根据纳入标准入组试验受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