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早在上世纪末就已迈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鉴于农业大国的背景,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满足农村老年群体对经济、医疗、精神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是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党践行“以人为本”精神,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回顾并思考党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变迁,既可给予现有养老保障制度以补充,又可给未来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参考,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949年为时间分割点,从建国前、后两大方面来对党的农村养老保障思想和政策的发展轨迹进行阐述。建国前主要是指革命战争年代,受“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和战争形势的影响,党在农村试探性、小范围的开展养老保障工作,为党日后革命的胜利打下了群众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国后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革”等政治因素的破坏,党在农村的养老保障工作发展缓慢,主要是以优抚安置和社会救济为主,出现了农村集体养老保障制度的雏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党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开始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代表的农村现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党的农村养老保障政策来源于实践,也应该以实践为标准进行自我调整和提升,对现实情况进行具体调研和客观总结。文中笔者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农村地区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查,系统考察了该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养老保障政策的历史演变,且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数据统计与分析等研究方法的运用,试图全面反映该地区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过去与现在。在全面综合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就完善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法制及相关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等建议,以期对我国宏观视域下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