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1891荣赫鹏在帕米尔地区的探查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英、俄两大帝国在中亚地区“大角逐”(The Great Game)的加剧,属于清朝国土的帕米尔高原成为三国交锋的地方。尽管清政府在此增设苏满卡伦并屡次进行外事沟通,但1895年,在清政府拒绝参与的情况下,英、俄将帕米尔私自瓜分。此事不仅是晚清日薄西山的明证,更为此后中亚地区的国土争端埋下隐患。在英、俄觊觎帕米尔高原期间,英属印度“前进政策派”的代表人物荣赫鹏(Francis Younghusband,又译杨哈斯班)是英方参与角逐的重要人物。1887-1891年间,荣赫鹏四次进入帕米尔高原,以“探险”为名进行地理测绘和情报收集:1887年,他作为第一位翻越慕士塔格山口的欧洲人从帕米尔地区东部经过;1889年,他对帕米尔地区东部,尤其是与清朝外藩坎巨提接壤的部分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1890年,他受英印政府委派前往帕米尔调查清朝的主权落实情况,绘制的地图成为日后私分帕米尔的重要依据;1891年,他被俄军上校扬诺夫驱逐出帕米尔高原,引发第一次帕米尔危机。在这一时期,荣赫鹏与清朝、俄国官员的频繁互动,是帕米尔地区纷繁复杂国际形势的缩影。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荣赫鹏于1887-1891年间在帕米尔地区探查的具体路线进行分析说明。文章通过中、英文,一、二手文献和地图史料的对比分析,辅之以专业绘图软件Adobe Illustrator的使用,将历史、地理进行紧密结合。在对荣赫鹏在帕米尔地区的地理探查做出考证之余,本文以他为切入点对英、俄大角逐进行微观探讨,并从人生史的角度理解帕米尔之行对荣赫鹏的影响。
其他文献
明代的边防一直深受“北虏南倭”的困扰,“北虏”对明朝的威胁又远胜于“南倭”。因此,有明一代对北部边疆的经营始终是军事上的重中之重。经过与北边蒙古各部族的反复攻防,最终在明帝国漫长的北部边境线上形成了以各边镇为防御中枢的九边体系。其中,宁夏镇作为九边重镇之一,一直是西北地区防务的重要屏障,并且驻扎了大量的边防军队。后勤补给是边防的重要组成之一,因此粮饷供应作为边备的重要保障,是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课题
我国民族众多,民族之间的往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解决民族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政治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并在逐步探索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工作方法。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北地区民族关系较为紧张,西北军政委员会为了传达中央政府及毛主席对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关心及慰问,宣传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打破民族隔阂、进一步疏通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解决长期
学位
学位
学位
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非常重要,可不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它都不及成人文学引起重视;翻译文学承担着文化交流的重责,与本土文学相比,却常常处于弱势的地位。儿童文学与翻译文学的双重边缘性预示着翻译儿童文学的边缘地位。本论文探讨的是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数据表明,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是当下英译中国儿童文学中受到最广泛阅读和关注的作品,它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儿童青铜和葵花充满苦难却美好
写作作为语言学习的五种基本技能之一,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达到书面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是写作研究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以整体的形式存储于记忆中的程式语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研究重点,因为程式语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少说话或写作的思考时间,实现语言的流利性、准确性以及地道性,不少研究也表明笔语程式语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目前学界对林乐知及其翻译作品已有较多研究。然而,鲜少有学者对其译作《文学兴国策》的影响展开详细的讨论。本文以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理论为指导,从“教育救国思想”、“晚清教育改革”及“宗教救国思想”三个方面对《文学兴国策》在晚清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从接受环境、译者身份、读者的期待视野及笔述者任廷旭四个角度分析其产生影响的原因。1896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翻译的《文学兴国策》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发行。此书的
扎迪·史密斯(1975—)是一位杰出的牙买加裔英国小说家和散文家。身为移民作家,扎迪·史密斯格外关注少数族裔的生活,关心移民群体的未来。本文以史密斯发表于2012年的第四部小说《西北》为研究对象。《西北》描绘了伦敦西北区的现代生活。小说中的四位主人公分别是利娅、费利克斯、纳塔利以及内森。基于对四位主人公生活的描述,小说揭露了诸如种族冲突、阶级斗争、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针对这些问
翻译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福克纳作为美国南方文学的巨匠,构建了其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代表作《喧哗与骚动》扎根美国南方,富含南方特有的传统及文化元素。同时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和文体风格而晦涩难懂。如何在深度传递南方文化和保留意识流风格的同时确保译本的理解和接受是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众所周知,异化能够保留源语特色和文化异质性,但可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