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产业化是区域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培育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关键。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提高区域农业整体经济效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具备天然的资源禀赋优势,平和县大力发展区域种植业,形成琯溪蜜柚、白芽奇兰茶、蔬菜、坂仔香蕉四大支柱产业,被评为“中国琯溪蜜柚之乡、中国香蕉之乡、中国白芽奇兰茶之乡”等。然而现阶段平和县农业产业化仍处于起步期,农业生产过程较长但产业链较短,产业内各主体地位不平等,支持性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突破发展困境、协同产业内外各方资源,实现传统农业的产业化高速发展,成为了平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亟待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梳理,以把握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内涵和一般发展规律。并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分工协作专业化理论及组织创新理论,结合平和传统种植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布局特征,指出平和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采用SW0T分析法对平和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因素识别。此外,本文还运用案例分析研究方法,在借鉴荷兰、山东省潍坊市等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平和县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型农民+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市场”的循环经营模式,并分别从宏观、产业中观、个体微观层面提出核心生产主体主导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组织助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职能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发展路径,推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加快平和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户、消费市场的农副产品需求对接,搭建资源、信息、资金良性流动的交流平台,实现农企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