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遗址位于湖南长沙北郊约30公里的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始于初唐,兴盛成熟于中晚唐,而至五代开始衰落。1998年“黑石号”沉船被发现,打捞出大量保存完好的唐代长沙窑陶瓷器,使沉寂千年唐代长沙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收藏家和学者纷纷开始关注唐代长沙窑,并给予了唐代长沙窑新的历史定位,将唐代长沙窑陶瓷、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的地位并驾齐驱,大胆的提出“南青北白长沙彩”的命题。但是在大量唐代长沙窑研究专著中大多数趋向于研究器形、工艺、装饰风格,亦或是纯粹审美,并未对装饰中最基础的笔法有所研究,更未探究其形成缘由,本文目的预想从历代画作画论中找到相似点,从最根源探究唐代长沙窑装饰笔法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其笔法的关键之处。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其一,唐代长沙窑装饰笔法与中国传统书画息息相关,影响颇深,其中大部分的笔法承于先人所创,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理论逐渐成熟,笔法形成体系,先辈画家总结出大量的著作作为蓝本,画论作为理论基础,为唐代长沙窑装饰笔法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吴道子的“兰叶描”等,都能见于唐代长沙窑装饰笔法中。其二,唐代长沙窑笔法受工艺、器形影响,特殊的器形、工艺有相应的装饰,不同的装饰对应相应的笔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三,唐代长沙窑装饰风格主要受到湘楚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影响,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寻笔法风格、题材选择所受影响。唐代长沙窑艺人在学习过程中从未生搬硬套,而是融汇贯通,加以提炼创新,组合并用,首次在花鸟、人物、植物题材中采用复合式的形式,形成兼工带写的画法,在写意画滥觞的年代,唐代长沙窑为写意画的发展起到了表率作用。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在题材还是笔法上都深深影响着唐代长沙窑的发展,以题材论笔法,以笔法探究两者的传承关系,通过对历代长沙窑的传承研究找到对现代长沙窑发展的启发和有利因素,去粗求精,延续并发展其风格特点,未来长沙窑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