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酸铋/介孔壁钛纳米管复合光催化剂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的高效协同处理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3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目前工业废水及天然水体中广泛存在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现象,开发复合污染高效协同处理技术迫在眉睫。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是处理环境污染物的一种很有前景的环境修复技术。光催化剂的结构特性对光催化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设计介孔壁钛纳米管光催化剂,从根本上改善TiO2纳米颗粒的光催化活性,同时复合窄带隙半导体Bi2WO6来拓宽其光谱响应范围,研究其在可见光下处理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污染的性能及其反应机制。重金属与有机物能够分别捕获电子和空穴从而有效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以达到实现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还原重金属及氧化有机污染物方面的高效协同作用。通过有机钛源在线性硬模板及有机模板剂中水解聚合自组装的双模板技术制备介孔壁钛纳米管光催化剂。采用XRD、SEM、TEM、XPS、N--2吸脱附等手段进行材料表征,以罗丹明B为目标污染物评价介孔壁钛纳米管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介孔壁钛纳米管为结晶性良好的锐钛矿晶相,其纳米管径约为100 nm,同时有着较大的比表面积(219.56m2/g)及良好的介孔结构分布,其光催化性能相比TiO2纳米颗粒提升9.8倍。这主要归因于多级孔道纳米管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污染物的吸附传质性能以及其自身的光利用率。采用溶胶凝胶及溶剂热法制得Bi2WO6-TiO2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UV-vis、SEM、EDS及光电流等测试方法进行材料表征,选取Cu(II)-EDTA络合水体及Cu(II)-DBP为复合污染体系来研究其光催化高效协同处理效果,最后将介孔壁钛纳米管与Bi2WO6复合,选取处理复合污染的最优光催化剂。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 Cu(II)及EDTA,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表现出对Cu(II)-EDTA络合水体更高的处理效率。当Bi2WO6含量为5%时,其光催化活性最优,且最优pH值为4。沉积过Cu及CuO的Bi2WO6-TiO2对有机污染物的光降解效率有着显著提升。而对于Cu(II)-DBP复合污染体系则表现出同样的高效协同处理效率,且重金属作为助催化剂沉积的最优沉积次数为3次。而钨酸铋/介孔壁钛纳米管复合光催化剂则表现出较Bi2WO6-TiO2催化剂更强的复合污染处理性能。本研究为复合污染的高效协同处理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
其他文献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一种发作在睡眠期的疾病,影响着人们的睡眠安全,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多导睡眠图是检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金标准
随着文化传媒行业的产值所占据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来越高,且政府积极制定各项政策推动文化传媒业的发展,使得其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国家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传媒产业
学位
党十九大明确提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保护生态环境要始终保持对打击污染犯罪行为高压态势,让法律长出“钢牙利齿”,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行为绝不姑息。生态美好是最大的美好,美好的生态需要有力的法治来保障。实践中,检察监督权常常受到环境行政权挤压和干涉,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简称环境“两法”衔接)严重“断裂”,监督失灵是重要原因之
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技术在基站侧配置数目庞大的天线,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和可靠性,已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之一。受限于相干时间,大规模MIMO系统为各小区分配同
目的:齐向华教授临床善用脉诊来探知疾病的产生原因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并据此辨证施药以治疗疾病,其中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各类临床病症,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认知及药物化裁思路。本课题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齐向华教授运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的病证种类、药物加减等,扩大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以期更好的传承导师学术经验积累临床研究资料。本课题第二部分通过前瞻性研究,将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应
天基雷达探测空间目标具有距离近、不受雷达布站位置约束等优点,因此天基雷达探测和跟踪成为空间目标监视的重要发展方向。相对于中高轨雷达监视卫星,低轨雷达星运动速度快、
氧化锌(ZnO)纳米阵列材料因其具有高的透光率、高的电子迁移率以及低温多样化的制备等优势,被应用在p-i-n型全固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光电转化效率已达到16
随着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体域网(Wireless Body Area Network,WBAN)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人体生理参数的重要性,无
目的:观察益气舒心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发挥疗效的可能机制和进一步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新思路。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泰安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住院治疗或门诊就诊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60例,所有对象均符合纳入标准且不在排除标准之列,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