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幼儿自制玩具为视角,以期重建游戏共同体,丰富幼儿玩具和游戏的相关理论,探究幼儿是否能够在无教师的示范下进行玩具自制活动,同时探究幼儿自制玩具的过程特点,以此来了解幼儿在玩具制作过程中所表现的幼儿的发展特点,为教师在日后的教学中提供有效的帮助,更好的建立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本研究在实验性观察与访谈结合的基础上,考察幼儿自制玩具的过程与特点。随机选取大班幼儿24名,安排幼儿分别在无任务情境和有任务情境下,分别使用单一元素纸类材料、单一元素泥类材料和混合元素类材料进行玩具自制活动,并对观察录像、访谈和收集到的144件作品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大班幼儿在有任务和无任务情境中,都能够使用单一元素和混合元素进行自制玩具活动,并且多是在前期无相似经验基础上;(2)大班幼儿在无任务情境下的选材种类比有任务情境下的选材种类要多;(3)大班幼儿对自制玩具的命名以原型命名为主,对玩具的命名不受情境和材料的干扰;(4)幼儿在两种任务情境中使用三种材料进行玩具自制都具有较强的计划性,且不受情境和材料的干扰;(5)与模仿、同伴启发等行为表现相比,大班幼儿在自制玩具过程中更典型地表现出自主制作的特征;(6)与泥类材料、混合材料相比,大班幼儿使用纸类材料自制玩具的过程相对更顺畅,作品相对更完整,也具有更积极、有效的同伴互动特征;(7)大班幼儿的自制玩具过程专注性突出,表现出以内部言语加工为主的思维—行为特征;(8)总体上,大班幼儿在言语和行为上都表现出对自制玩具突出的喜爱性,并对自制玩具有客观、具体的评价;(9)在无任务情境中,大班幼儿对玩具的使用在形式上较开放,以创造性和情境性游戏工具为主;而在有任务情境中,对玩具的使用在形式上较封闭,以象征性和静态游戏工具为主。研究者认为,应给与幼儿充分的时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动手制作他们自己的玩具,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应以不干预幼儿自由的思维、想象和创造活动为前提,侧重提供幼儿力所不能及且有明确需求的帮助;幼儿自制玩具天然地包含了使用玩具的过程,应充分利用儿童制成的玩具,提供平台给予互动交流,并挖掘其教育内容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