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与否的临床对照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uit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遵循TSME原则的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采用血管鞘内解剖法处理肠系膜下动脉时保留左结肠动脉的必要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的67例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把患者分为保留左结肠动脉组35例和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32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21例,两组在年龄、BMI、肿瘤长径、肿瘤距肛缘距离、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TNM分期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备可比性。比较2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乙状结肠造口、吻合口瘘、游离脾曲情况、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253组淋巴结转移率及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两组共67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没有因腔镜下血管出血后止血困难或组织粘连严重游离困难无法继续手术而中转开腹病例,保留左结肠动脉组及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143.1±15.26min,143±13.65min;73.06±6.69ml,70.78±7.65ml;2.89±0.76d,3.13±0.70d,经两样本T检验计算后各自的P值为0.845,0.199,0.187,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保留左结肠动脉组肠管因血流灌注良好、吻合口张力适中均无须游离结肠脾曲及预防性乙状结肠造口;不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有3例因远端结肠和乙状结肠缺血、肠管紫绀行扩大切除范围后,近端肠管长度不够,出现吻合口张力较大的情况,为避免肠缺血坏死而游离结肠脾曲减轻吻合口张力,P值为0.031(P<0.05),有显着性差异。还有3例行端端吻合重建肠道后肠管暗紫色,因怀疑吻合口血运障碍,为避免肠管组织缺血坏死或吻合口愈合不良导致吻合口瘘的发生而加做乙状结肠造瘘术,P值为0.031(P<0.05)。保留左结肠动脉组术后无吻合漏,不保留左结肠动脉术后2例吻合口漏,均经保守治疗后愈合,P值等于0.140(P>0.05)。在术后病理方面分析比较2组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253组淋巴结阳性率、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TNM分期,P值分别为0.275,0.958,0.992,0.830,因此在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253组淋巴结阳性率、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TNM分期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进行为期3到48个月的连续随访,通过肠镜及CT检查确定有无复发或转移,最后发现保留左结肠动脉组局部复发1例,复发率为2.90%,肝转移3例(孤立转移灶,平均大小约3.00cm);而不保留LCA组局部复发1例,复发率为3.10%,P值为0.958(P>0.05),术后肝转移2例(孤立转移灶,平均大小约2.90cm),(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没有因肿瘤复发、转移而死亡的病例。结论:总之,在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以有效保证吻合口血供良好,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有效地降低了乙状结肠造口术,可以完全廓清253组淋巴结,没有增加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影响,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一、硬笔书法的现状  在汉字进入电脑以前,写字曾被普遍看成是读书人的“门面”,不能不重视。但电脑和汉字输入技术却使写字的“必要性”越来越小,同时也为“藏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在不仅中小学生,就连家长大都也认为字写得好不好已经无所谓了。 许多学生的书写方法、书写习惯、书写能力、比较低下,实在令人担忧。陈云同志说:“少年时期应当把书写当作一门基本功认真练好。”如同盖高楼大厦,必须先打好地基。汉字,除
摘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孩子有机会利用这些技术进行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和家长的角色,使他们从单纯的施教者转化为孩子学习的指导者和设计者。在学前教育中也体现出这点,利用这些新兴媒体,可以将孩子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新奇神秘的自然景象,心弛神往的卡通世界一一展现在眼前。然而,教学实践中一些忽视了幼儿教学的自身规律,滥用多媒体教学现象却不容忽视。本文结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一、小學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一)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