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赫哲(那乃)族于1858年,成为了中俄跨国民族。现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先民长期聚居于经济文化相对闭塞的边远地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遭受着经济文化滞后与生存环境侵袭的双重磨难。在依靠勤劳、智慧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向命运和残酷的现实勇敢抗争的同时,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其中,鱼皮、兽皮等传统工艺成为了赫哲(那乃)族传统工艺的象征符号。随着社会的快速前进和经济浪潮的冲击,目前的赫哲(那乃)族传统工艺失传已是即成事实。古老的文化记忆和活态的文化遗产,是体现一个民族文明的必要特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赫哲(那乃)族的濒危文化消失之前,对其存在样态及发展趋势作出合理的调研及分析,提出科学的保护措施是历史赐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本文意在利用零散不全的资料以及官修文献,进行信息汇总,整理文献中有关赫哲(那乃)族的记载。通过与赫哲(那乃)族民间艺人交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尽力将赫哲(那乃)族工艺技法复原,并以系统而详实的描写、完善文献中缺少的工艺制作流程,作为记述的目的。根据文献记载,将零散的信息整合,将对赫哲(那乃)族传统工艺中使用的用具、材料等的尺寸、形式、图案等,借用图表的形式体现,使其更具有可观性,并对其样式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反复的工艺制作实验,复原部分赫哲(那乃)族传统手工艺制造技法,将赫哲(那乃)族部分传统工艺技法贯穿于毕业创作中。最后以赫哲(那乃)族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我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策和方针,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出个人的见解和倡议。